新国学网:土楼直接脱胎于宋代堡寨?出土瓷片透露地层年代

编辑:秋痕 来源:海峡都市报
 
厚厚的夯土墙、围合式的形式,是福建土楼建筑的两大特点。可是,这样奇特的建造方式是如何形成的?土楼构造有没有脱胎于某些建筑?这一直是国内外专家想要弄清的问题。

    记者昨日从省考古队了解到,在土楼成为世界遗产后,我省今年启动《土楼建筑源流与演变的考古学研究》课题。课题首次把考古学引入土楼研究中,研究员们对永定龙安寨发掘后取得重大进展,他们发现,寨堡与土楼之间存在某些联系,于是大胆推测:土楼与寨堡之间有渊源。

    寨堡夯土墙做法跟土楼一样

    课题组首先选择了位于永定县城的龙安寨,这个寨址位于龙安寨自然村旁一座孤立的山冈———寨仔顶上。

    福建博物院研究员陈子文告诉记者,“古寨是分两个时期建造的,根据解剖出的地层来看,第一期是北宋晚期到南宋,第二期是明清时期。”本次发掘中最大的收获,是在第一期地层堆积中发现了夯土墙基遗迹——东西长2米、残高约40厘米,是用生土直接在山体基岩上夯筑墙体。从地层剖面上可以清楚观察到早期寨址的始建期堆积、使用期堆积和废弃期堆积。而寨堡夯土墙的做法与土楼夯土墙的做法一致。

    出土瓷片透露地层年代

    经过省考古所所长栗建安先生鉴定,确定第一期出土瓷片为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多数可能是漳平永福窑的产品;第二期地层出土的瓷片具有明显的明末清初的风格,多数产品产自漳州窑以及闽西南一带窑口。

    陈子文研究员说,在当地的郑氏族谱中记载,龙安寨始建年代为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明显早于山下村落,附近的龙安寨自然村也因古寨而得名。专家推测,它应该是一处以防御性为主要特征的围合式建筑形式。

    陈子文研究员说,通过对遗址中的地层研究,发现明清时期重新夯实的寨墙是直接承袭宋代寨墙的夯土技术。不同的是,从直接夯筑于基岩上,演变为夯筑于石砌基础上。而且从残存的宋代夯土墙现状看,宽度超过1米,更能担起建筑的承重作用。

    土楼建筑源流之谜有望揭开

    “将考古学方法引入土楼的研究,在全省尚属首次”,福建博物院副研究员楼建龙说,土楼是重要的乡土建筑类型,它的形成有很多综合因素。以往的研究方法大都是就建筑之间找联系,或者依赖文献。现在的研究要从文献及地面调查转入科学田野考古的开端,这对“福建土楼”源流与演变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他说,宋代寨址的生土夯筑技术和围合形式,都是明清时期土楼最主要的建筑特征,因此土楼建筑可能是直接脱胎于宋代的寨堡建筑而演变发展起来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堡寨,瓷片,脱胎,地层,出土,宋代,透露,年代
下一篇:湖南南岳衡山发现“南山”二字大型石刻||上一篇:芦城孜古墓又出珍贵陶器 墓主身份尚未确定(图)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