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考古发掘在使人们大开眼界,感受不断惊喜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质疑:陶俑在地下沉睡两千余年,目前的技术能不能保证出土后俑身彩绘维持原貌?土遗址的保护措施又如何?人们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脚到“文物保护”的关键点上。
袁仲一坦言,此次发掘最大的技术进步是对彩绘颜色保护,这也是困扰秦俑发掘最大的一个难题。
每一个陶俑在制作完成后都有非常完整的彩绘,但颜色并不直接绘在俑身上,而是像女士化妆先铺一层粉底一样,先在俑身上涂一层生漆,在生漆上绘彩。“生漆深埋地下两千多年,本身就老化了,加之俑身是光的,这样就形成了两张皮”。袁仲一参与的一号坑前两次发掘中遇到的同样是彩绘保护问题,“彩绘遗迹突然暴露在空气中,生漆层水分马上消失,慢慢翘卷起来,彩绘也就逐渐脱落了,这个过程大概只需要5分钟。”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省即与德国开展文物保护科技合作项目,中德专家经过近20年的探索已经研发了一套用于发掘现场的彩绘保护工艺,这项技术已经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技术鉴定,并成功为1994年二号坑出土的“绿面俑”等10余件彩绘俑及时穿上了保护衣,完整地保存了原来的颜色。
“我们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获知当下发掘小环境中的湿度,这样就可以根据发掘需要进行人工保湿或除湿,”本次发掘考古队副队长、主管文保工作的容波介绍,“这次发现了彩绘漆木环,我们就立即在上面喷洒了保护液,将彩绘加固,以确保色彩不会因为遇到空气而消失。”
许卫红表示:“虽然一号坑经过水淹火烧,彩绘的出土情况不会比二号坑和三号坑好,但是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文物保护技术,可以使出土彩绘的残迹做到最大程度的不遗失。”
兵马俑坑是一个个庞大的土遗址群,坑壁是用夯土筑起来的,土遗址风化后很容易出现倒塌现象,同时这些土遗址是被破坏后倾倒甚至破碎成残片的陶俑的保存载体,因此秦俑的土遗址保护、防霉菌技术也是至关重要。
“土遗址保护也是中德合作项目之一,目前主要有化学和物理两种保护途径”,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周魁英说,“化学方法就是在土遗址中通过喷洒、渗入一些化学药剂起到加固和除菌的作用,同时通过物理方法在隔梁上安装无振动锚杆,以此加固坑壁和隔梁。”
秦陵:或将为公众带来更多惊喜
“整个秦始皇陵园现在探明的面积有56.25平方公里,作为陪葬坑,三个兵马俑坑只是秦陵浩大工程中的一小部分,将来更多亮点或许还在秦陵的发掘中,”刘占成预言。秦陵考古队在今年初与秦俑考古队同时成立,他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对秦始皇陵园开展进一步钻探和调查。
刘占成介绍:“目前通过探测在陵区发现了180多座大小不一的陪葬坑和400多个陪葬墓,各自的发掘程度不一,这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情况我们还所知甚少。”
2002年11月,文物考古部门用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对秦陵进行物理探测,在这项被列入国家“863”高科技计划的工程中,研究人员确认在秦始皇陵的封土堆下存在一个规模无比巨大的地宫和墓室。秦俑馆副馆长曹玮表示,兵马俑以及秦始皇陵周围陪葬坑的发掘,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只有在充分了解周边以后才有可能发掘最核心的地宫,但这个时间至少是100年。
目前,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十大遗址保护项目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已经完成了征地拆迁,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最大的秦文化展示区。袁仲一说:“遗址公园将在已经发掘的石铠甲坑、百戏俑坑、铜车马坑等陪葬坑原址上建立几个小展览馆,有些没有发掘的陪葬坑和陪葬墓也可以通过说明牌等标注出来,这样游客就可以感受到整个秦始皇陵的丰富内涵。”
秦俑馆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后30%的游客增长量只是这次考古研究工作的“副产品”。之所以选择边发掘边开放主要是考虑到这样可以使游客在欣赏两千年前古代奇迹的同时,还可以见证奇迹发掘的过程。他同时预测,本次考古发掘对旅游的加温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关键字: 内容标签:秦俑,考古,发掘,点燃,兴奋,旅游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