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清代石碑被当桥板踩40年 石碑主人身份成谜(图)

编辑:秋痕 来源:半岛都市报
 

 
陈副馆长正在辨认石碑
 
“走了 40多年的小桥,竟是用龙头石碑搭建的!”5月10日上午,市民窦先生在即墨市鳌山卫镇的西绕山河村,发现了一座与众不同的石桥。11日上午,记者和即墨市博物馆专家探访了这座小桥,石碑背面石刻显示,其中一块石碑是“钦命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提督山东学政大人”撰写。谁的身份这么特殊,要二品大员撰写碑文?石碑主人的身份引起专家好奇,现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村头石桥龙头石碑搭建

    5月11日上午,记者和即墨市博物馆陈海波副馆长,在鳌山卫镇西绕山河村,找到这座与众不同的小桥。记者看到,这座小桥共有4米多长,不到2米宽,桥身中间有一个桥墩,湍湍流水从桥下流过。

    记者看到,桥墩北侧的桥面,由两块齐整的石板搭建而成,桥面上隐约露出字迹。石板的最北端,搭在桥头上,轻轻挖开桥头的泥土,两块石板的顶端竟各自雕着盘龙。“这是两块龙头石碑!”陈海波副馆长介绍说,即墨以前曾发现过这样的石碑,但被当成桥面的还是第一次发现。“真是可惜了这些好东西。”陈副馆长边用手擦拭着石碑上的泥土,边惋惜地说。

    “碑文是柳体字,字形十分漂亮,可惜已很难辨认清楚内容!”陈副馆长辨认很长时间,才发现东侧的一块碑文上,有“光绪33年閤學仝立”等字样。西侧的石碑碑文也很模糊,很难连贯看出碑文内容。“被人踩了40多年,能看清字才怪。”该村71岁的刘先生闻讯赶到现场,向大家介绍了这块石碑的历史

    碑文为二品高官撰写

    刘先生说,石碑原先在现场北面 1000多米远的小路旁,都是面朝南立在小路的东边。那块地方因此被称为“两块碑”,旁边的土地便有了“碑前”、“碑后”的称谓。上世纪60年代时,石碑被人推倒,并运到这里修了小桥。村民下地干活,都从小桥上经过,这么多年来,大家只感到小桥带来不少便利,谁也没想到它竟还是文物。

    随后,记者和陈副馆长钻进狭小的桥洞里,查看石碑正面的字迹。两块石碑上的正面,分别写着“冰清玉洁”和“玉洁冰清”8个大字。西侧石碑上的石刻显示,此碑是山东提督学院编修姚大人撰写,碑主是刘臣修的夫人李氏。由于石碑的两端分别搭在桥墩和桥头上,各有几个字看不到。

    东侧石碑上的落款,是“钦命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提督山东学政大人”,该内阁学士的姓名也被桥墩遮住。石碑正面的另一行石刻显示该碑是刘学建的妻子李氏的。陈副馆长介绍,“钦命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提督山东学政大人”在清代是二品大员,从碑文上的“光绪33年閤學仝立”的内容分析,刘学建是一名学识渊博的人。

    请市民帮石碑揭秘

    陈副馆长分析说,这两块石碑实际上是贞节碑,是女子年轻守寡,坚守妇道而受到的表彰。根据碑文上刻录的年号,这两块石碑距今已有100多年,它们的发现,对研究百年前老即墨地区的民俗和民风,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常的贞节碑的碑文,没有这么大的高官撰写,这两块石碑确实与众不同。

    刘先生介绍说,石碑上俩名字“刘臣修”和“刘学建”中的“臣”和“学”,都是该村刘姓的辈分,但谱书上对这俩人好像没有记载,这俩人在村里有没有后人,需要进一步落实。陈副馆长表示,这两块石碑主人的身份、撰写碑文的高官姓名,以及她们为啥能得到高官亲自撰写碑文,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也请知情的市民能积极参与揭秘。


关键字: 内容标签:石碑,桥板,清代,主人,身份
下一篇:河南洛阳发现六千年前大型石锯||上一篇:晋城发现唐宋金时期摩崖题刻 出现大量职官名录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