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潘家峰明代贵族古墓伤痕累累 墓主或为官员(图)

编辑:秋痕 来源:山西晚报
 

 
提起太原西山,很多人会想到煤矿,但在那绵延至西山腹地的两座大山中间,却藏有太原西山九峪之一的“风水宝地”大虎峪。今年1月,太原市文物普查队在大虎峪村的潘家峰顶,发现了一座明代贵族古墓,可惜的是,这座古墓已是伤痕累累,30余个盗洞令人触目惊心。

    披荆斩棘探访风水宝地

    大虎峪的地形非常奇特,北面山势突兀,山岭连绵不绝,东面连接的两座山脉如拱如屏,好像一座太师椅。而山前的巍峨小山,恰似巨人稳坐太师椅上,山脚下的河水汇入虎峪河。

    今年1月,左正华和队友在省城万柏林区进行文物普查工作时,了解到在附近的“潘家峰”,也就是被当地人称为“潘家坟”的山顶上有一座古墓,便当即和队友上山一探究竟。山势很高没有路,甚至连一条羊肠小道都没有,四周荆棘密布,普查队员只好在村民的带领下披荆斩棘,摸索着前行。“我们去的前两天刚下了一场小雪,山路上有冰,有些同志险些摔下山去。”提起这段经历,左正华依然心有余悸。当他们踩着冰雪,喘着粗气登上潘家峰峰顶时,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凉风迎面吹来,群山环抱其中,山脚下淌着河水,形成了层层山峦挡风又有溪流河水聚气之地,这就是堪舆学上所说的风水宝地啊。”

    墓砖和盗洞随处可见

    登上山顶后,左正华被眼前肃静、优雅的环境所吸引,但更令他吃惊的是,蒿草丛生的地面上居然一片狼藉。“虽然没有坟丘,但墓葬中使用的各种石料、石条、石柱、墓砖七零八落地散在草丛中、山崖上,大小不一的盗洞多达30余个。”据测量,墓葬距离地面约5米,而盗洞普遍有两米多深。“从多堆盗土分析,该墓葬很早就被人盗过,最早的盗洞是10年前的。”

    经过左正华和队友们的清理,现场共发现石人两尊,两尊只剩下尾部的石羊、石虎,一根石柱以及许多墓砖。通过对散落文物的清理,左正华初步断定这是一座明代的贵族官宦之墓。“根据明代礼制,官员死后,其坟冢的规模、陵园的布局、墓道石刻的规制、随葬品的数量等,都会按照官衔高低严格规定。如功臣死后封王的,墓前可以有文、武石人各一对,石虎、石羊、石柱各一对。从现存的两尊石人、一尊石虎、石羊和一根石柱判断,墓主人应该是一位地位显赫的官员。”

    据判断,此墓原建有陵园,四周有围墙,园内地面上有神道,神道两侧有石人、石动物、石碑、石柱等,园内还有祭拜先人的亭、殿和看守陵墓的房屋等建筑。地下有墓葬,由墓道、甬道、前后室组成,随葬器物一定也很丰富。虽然当地已经初步把该古墓保护了起来,但是要恢复之前的样子,“任何人都回天乏术。”左正华痛心地说。

    墓主人可能是明朝官员

    这样高级别的墓葬,墓主人到底是谁?左正华说,没有对古墓经过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墓主人还没法定论,但根据村民介绍,明朝有一个叫潘龙的西安总兵,在逗留太原期间曾来此游玩,发现了虎峪沟北的这块山地。

    “村民们称,当地传说潘龙来后认为这里靠山临水,是一处典型的藏龙卧虎之地,若选其作为住宅之处,主人平安富贵,禄福高寿;若选其为茔地建墓接穴,则子孙兴旺富贵,所以买下此处。他死后,其弟潘虎将其葬于此。此后,潘家确实人丁兴旺,四代人当了进士,所以墓地所在处被称为‘潘家坟’。”左正华告诉记者,他们还在墓地周围发现了一个墓志盖,上面的铭文已经模糊不清,但还是能隐约看出“明陕西参议潘君”的篆书。

    如果铭文不错的话,墓主人应为陕西参议潘君。那么潘君到底是谁呢?会不会就是村人所言的潘龙呢?当地一位80岁的老人说,他曾经看到过墓志铭,上有“潘龙”二字,“可惜墓志后来不见了”。

    假如墓主人确实是陕西参议潘龙,那么陕西参议在明代是个多大的官呢?左正华介绍,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改设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13个省为政使司,布政使为从二品官,为个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下有参政、参议二官。明代共有九品官,七品之下则为“芝麻官”,潘龙应为四品官,每月俸禄21石米。

    夕阳西下,望着千疮百孔的古墓和散落在蒿草中的墓葬建筑构建,左正华黯然神伤。“盗墓现象屡禁不止,为了金钱,许多人丧心病狂地破坏文物古建,猖獗地盗挖古墓中的文物。”

    省文物部门一资深专家介绍,与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活动相比,虽然此次文物普查发现了很多文物,但此前登记过的少量文物在这次普查中居然踪迹全无。“长此以往,我们普查的只有一堆影子了。”这位专家叹息道。

    专家点评

    太原市晋祠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贾莉莉

    此次普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的一些古墓葬,几乎都存在被盗的情况。比如神堂沟附近一座北齐的太妃墓,被盗情况严重。不过盗损最严重的,还是潘家峰上的这座明代贵族墓葬。考古工作不能进行主动性挖掘,很多盗墓贼就钻了这个空子,发现有古墓葬便开始下手。文物工作者往往是根据墓葬中出土的文物,研究那个时代百姓的生活以及当时的政治、历史环境,是公众知晓历史的途径。盗墓贼从墓葬中盗走的文物,却让考古工作失去了判断和识别的线索。“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在此次普查过程中,山西的地下文物同样精彩,只是都或多或少遭受了人为破坏,公安等部门打击盗墓等不法行为依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字: 内容标签:明代,古墓,伤痕累累,或为,贵族,官员,潘家峰
下一篇:靖边老坟梁墓地考古有重获 长城沿线首现"享堂"||上一篇:人类最古老武器"石斧"现身 距今183万年前(图)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