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揭秘西沙沉船考古挖掘 还原海上丝路片断(4)

编辑:秋痕 来源:海南日报
 
残船·宝船

    2008年11月的清晨,海风拂过,总有一群年轻的中国小伙子穿着蔚蓝色的潜水服,背起15公斤重的压缩空气瓶、系上5公斤重的压铅带,结伴鱼跃入海,带着我们一同撩开海沙,探寻那段曾经的文明。

    通过本次考古发掘,考古人员认定现存的华光礁Ⅰ号沉船船体上部构件与船艏、船艉已经不复存在,仅存的船底部也摊散在海底,总残长17米、残宽7.54米,船头方向320度。

    整个船体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面距海床表面0.3米,西南面则有约2.3米,高差约2米,舷深约3-4米,仅发现3个残留的隔舱。

    目前,考古队员可辨认的主要船体构件有龙骨、龙骨翼板、抱梁肋骨、舱壁板(痕迹)、船板等,一般为5层板相互叠压,部分船体出现6层叠压现象,而广东南海一号沉船的船体仅发现3层板重叠。

    “水下考古学本身是一种手段,通过对水下遗存的探摸,获取信息,目的在于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栗建安认为,通过对华光礁Ⅰ号沉船历史内涵的深入研究,人们从中可以获取对更多领域更高层面的认识。

    还原海上丝绸之路片断

    从汉唐时期开始,中国人开创了途经南海的海外交通航线,至明朝,中国进入大航海时期,郑和船队远涉重洋到达波斯湾、红海、非洲的蒙巴萨,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船舶分别在沿大陆边沿的“内沟”航线和沿西沙、中沙、南沙群岛航行的“外沟”航线上,遗留下大量的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化遗产,这些水下遗存既是中国悠久文明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人最早到达、最先开发南海诸岛的历史见证。

    而人们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无疑就是从沉船、港口入手,分析船货、船体,进而推断造船史、航海技术、对外贸易史等,由此还原历史全貌。

    折射南宋时期历史状况

    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还有助于了解中国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

    2007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与海南省文体厅组织全国水下考古力量,对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进行第一阶段的发掘,出水瓷器近万件。目前,出水瓷器正在广东阳江进行脱水脱盐处理。通过对瓷器的研究整理,栗建安认为这批瓷器中,以青白瓷器数量最多,兼有青瓷器、酱褐釉器,包括碗、碟、瓶、盘、壶、罐、瓮、粉盒等,从产地上看大部分为福建闽江流域一带的民间窑场,也有少量江西景德镇湖田窑器物。

    在发掘整理中,人们发现保存相对完好的瓷器均位于船体的底部,多为质量一般、廉价的福建粗瓷,而造型优美、胎质细腻的江西景德镇湖田窑、福建龙泉窑的瓷器多存放于船体上部,古船触礁沉没后,这些少量的细瓷没能全部沉于海底,被珊瑚沙覆盖,所以完整保留的器物很少见。

    栗建安说,透过这批船货推测南宋时期的消费环境,大量廉价的福建粗瓷占据市场,精美细瓷量少价高市场需求也小,多为少数贵族品评使用,一般百姓鲜有问津。

    同时,通过分析瓷器组合,以及在沉船中的摆放位置,可以推测该船并非南宋时期的官方贸易船舶,而是一艘没有机械动力,仅靠人力和风帆航行的中国普通商船。

    华光礁Ⅰ号驶向何方

    华光礁Ⅰ号沉船的船载瓷器来自福建、江西、浙江等地,透过满载的船货与斑驳的船体,我们中国的商船究竟驶向何方呢?

    翻阅大量的南宋史料,可以得知福建泉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最要的港口之一,长江流域的货物通过内河航运,进入闽江航道集散,一路驶来汇集到泉州港进行最后的集散整合。

    有国内外专家学者将海上丝绸之路称之为海上陶瓷之路,基于陶瓷制品质地坚硬抗腐蚀使其能够跨越历史长河而完整保留,传递着人们日思夜想的古老信息。

    从陶瓷生产,到陶瓷贸易,再到陶瓷消费,纵观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的文物遗存,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华光礁Ⅰ号古船的贸易航线———从中国福建泉州港出发,经传统“外沟”航线,驶向东南亚地区的国家或更远的目的地……

关键字: 内容标签:西沙,沉船,丝路,考古,片断,还原,海上,挖掘,揭秘
下一篇:鸟脚印化石现南极 专家称恐龙灭绝无关火山爆发||上一篇:中国社科院公布2008年全国6大考古新发现(4)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