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存在于话语中的阿房宫

编辑:汀滢 来源:东方早报
 
在著名的《阿房宫赋》里,唐代诗人杜牧如此描述秦帝国的第一花园:六国的妃嫔和王族女儿们,辞别故国来到秦国唱歌弹琴,成为秦朝的宫人。她们梳妆的明镜蔚成闪烁的星光,梳理的发鬓形成乌云;泼下的脂粉水在渭水泛起油腻,而焚烧的兰香形成了弥漫的雾气,乘坐的宫车犹如奔雷;无数美女在花园里搔首弄姿,渴望皇帝能宠幸她的身体。
杜牧的叙事要证实阿房宫跟章华宫的逻辑统一。这不仅是先秦花园政治的延续,而且也是它的激动人心的高潮。
考古学家的田野调查证实,阿房宫只是一件未成品,且没有被焚烧的明显痕迹。公元前210年,独裁者的突然谢世,70万劳工被紧急征调修陵墓,次年4月重新打造阿房宫,但仅过了三个月,陈涉吴广的叛乱就风起云涌,帝国陷入严重的军事危机。所有国家工程都被迫中断。阿房宫蓝图从此悬置起来,直到被批判知识分子杜牧所续写。
杜牧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在阿房宫以外,秦帝国早已拥有包括上林苑在内的大量宫室和花园,它们用皇家专道彼此连接,设有遮檐和障壁,独裁者在其间往返,行踪诡秘,仇敌、刺客和百姓都无法窥探。杜牧和司马迁一起,渲染暴君的掠夺与奢靡,并嘲笑项羽的暴力和愚蠢,由此构成针对当朝君主的犀利讽喻。它是帝国腐败的象征,同时也是王朝覆灭的隐喻。
但这无疑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偏见。正是项羽开启了火焰的伟大事业,也即第一次用火焰来解决仇恨和颠覆的难题。暴君与叛逆者(流氓)、花园(宫室)与火焰的对位,是我们必须警觉的事物。火焰首次加入了土木建筑体系。而火焰既是终结者,也是塑造者。阿房宫是第一座因废墟而进入史册的花园,它是花园的尸骸,也是建筑的特殊形式。基于火焰的支持,它以否定花园的方式赞美了花园,引发我们对帝国的热烈缅怀。项羽的火焰塑造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废墟。
在项羽的盛大火焰之旁,出现了一支无名的火炬,微小而柔弱,在风中瑟缩发抖,现身于某个贫苦牧童手里。根据杜牧诗歌的描述,为寻找失踪的羊只,牧童误入被盗墓者打开的墓道,不慎引燃了地宫木材,导致整个秦始皇陵的毁灭。
这两场火灾都是知识分子的叙事阴谋,是利用话语权所进行的话语复仇。知识分子发动的修辞战争反过来把火焰元素织入神话的帛书。但正如考古学所揭示的,花园在叙事者的手里、而非在项羽和牧羊人手里,才变成了规模宏大的废墟。修辞学的力量,超越了我们的想象。
花园并未在火焰中崩塌和消亡,而是以话语的方式继续在世。辞赋是花园的转世样式。中国历史上最奢华的辞赋,从宋玉的高唐赋、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到杜牧的《阿房宫赋》等等,都是关于花园的颂歌。正是在燃烧的现场,花园获得了永生。自此,阿房宫活在史家、诗人和民众的言说之中。但转换制造了语词的迷宫,阅读者的心智受到蛊惑,他们以为自己看见的只是花园的幻象,而实际上却是花园本身。
正是这种历史错觉引发了一场混凝土灾难。20世纪末年,就在阿房宫遗址附近,农民出身的企业家,耗资1亿人民币重建了阿房宫。那是用水泥糊弄起来的伪劣建筑,甚至连十二铜人都是粗俗的水泥制品。它们排成阵列,面目可疑,呆滞地守望着这个占地500亩的赝品,并且注定要面对游客的冷遇。
企业家复制了独裁者的威权,却未能复兴它的花园美学。在阿房宫里,花和所有植物都被判处不在场。它的建筑主体甚至不能容纳一草一木,以致沦为光秃乏味的硅酸盐广场。企业家重申混凝土的霸权,却违背了花园的核心原则。他是乡村生活的怨恨者,企图借助坚硬的工业水泥,反抗祖辈赖以生存的泥土。而水泥的更大意义,是能够令寄寓在语词里的幻象,变成一种坚实的存在。这是用器物(实物)复原方式拯救记忆的企图,但它却摧毁了阿房宫的话语形态,而这形态比阿房宫本身更加壮丽。在历史的迷宫里,企业家茫然四顾,把自己变成了火焰和辞赋的敌人。
作者:朱大可


关键字: 内容标签:阿房宫,话语
下一篇:故宫30万件皇宫国宝流失 《永乐大典》去何处?||上一篇:两曜相聚 缺天少地——是谁动了武则天金简?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