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瓦当处
瓦当——古建筑屋檐上的构件,古代建筑设计中极受重视的一条装饰带,方寸之间融入了社会观念和思想意识。
瓦当——古代建筑材料断代研究中极其重要的证物之一。
城子山的第一件瓦当,被“三普”考查队员挖掘出土后,我市考古界一片哗然:依据古代文献推断的城子山山城汉代始建的观点,应是一个有待商榷的推论,山城远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古老。
讲述人:周向永
(铁岭市博物馆副馆长)地点:西丰县城子山时代:高句丽中晚期的隋唐之际出土文物:高句丽晚期的莲花纹瓦当、绳纹瓦和菱格纹瓦、辽金时期的灰色布纹瓦、门轴石。
专家观点:西丰城子山瓦当的发现,为考证山城的一系列相关问题提供了无法越过而又堪称典范的物证。
三片莲叶,三个莲瓣,六枝莲蕊,当这件印着变形莲花的精美瓦当从泥土中掘出时,我们惊呆了!
做了近30年文物工作,很少被触动的兴奋瞬间遍布全身!
我脑海中下意识闪过两个念头:印着变形莲花瓣的精美瓦当,是山城发现的第一件完整瓦当,也是此次城子山山城调查清理的最大收获之一。“早在汉代,夫余人便在今天的城子山上,建造了一座山城……”铁岭人推介、宣传城子山常常提及“汉代”这个山城创建时间,很可能错了。从这件瓦当中,我推断山城的始创年代可能并没有那么古老。
后来,随着不断推进的调查清理工作,望台、城门、山城房址等遗迹中陆续出土了一件件相关文物成为断代的有力辅证,证实了我当时的怀疑是正确的。
城子山山城是高句丽中晚期的隋唐之际建立的,应当是更接近史实的结论。
从事考古工作近三十年来,我去过西丰城子山无数次,但每次去都是即登即返,最多是十天左右。而今年秋季的调查,却是我从事这个职业以来在城子山呆的时间最长的一次。
今年从夏末到深秋的近两个月时间,我与西丰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邢杰一起,参加了对西丰城子山的调查和对城子山西门、望台和房址等三处遗迹的清理工作。除去少有的几天雨休,每天都要去城子山山城登山踏查,间或陪同各级领导和省内专家来城子山考察。
其实,在这次挖掘前,关于城子山自然情况的描述,我几乎可以背诵出来:西丰城子山,铁岭著名旅游景点之一。山城位于西丰县凉泉镇南7.5公里的城子山上,为中原汉代东北古族夫余人所建,后为高句丽占据,成为高句丽鼎盛时期辽东地区的重要山城之一。山城围绕山脊用长方石块垒砌,全长约3850米,南北宽约870米,东西长约1350米,平均高约5米。山城居高临下,道路崎岖,有险可据。城内现存蓄水池、了望台、马道、黄酒馆、山庙等古遗址数处……
我们在城子山下不远处的凉泉鹿场张守坤家租了一间房子,每天我都和西丰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邢杰两人带领几个民工往返一次,中午饭也在山上吃。
夏末,山林中蚊虫叮咬得厉害,为了防范山中毒虫,我也顾不得天热,把自己捂了个严实,常常一头大汗地蹲在那里画图、测量、记录。
正是由于对这座山城有了如此深入的接触和了解,在城子山山城的两个月时间里,我们每天都会怀着深切的期待踏上山路,走过嶙峋的山石和湍急的溪流,爬上高坡,开始对新目标的探寻、搜索。
从凉泉镇到城子山的水泥路修通,告别了多年来去城子山山城须沿河道行进、在山石间跋涉近5公里的畏途。从凉泉下道,只需几分钟便可抵达山城水门之前。从水门通往主峰的那条登山小道不知有多少人走过,包括历史上筑城的高句丽人。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沿着这条古道探寻着古代高句丽人的残梦和关于我自己对悠远苍茫历史的文化感悟。
西门,去过西丰城子山的人都知道,进城子沟沿山路向东走大约二三百米进入山城时有一个必经的出入口,两边以山石砌起门垛,多数人便以为这里是山城的城门了。其实不然,这里不过是山城泄水的水门。当然,作为出入山城的便捷之径,这里,当年或者也是具有交通通道的功能,但要说到城门,这里却不是。山城真正的城门是在这个出入口南面山坡上大约80米处。
去年深秋时节,省考古研究所对城子山的西门作了一次简单清理,清除了多年生长在墙上的树木和杂草,搬走了坍落下来的墙石与积土,露出了西门被蓊郁山林和丛生植被遮掩着的本来面貌:城子山西墙至此稍微错开形成一个南北向的通道,门的西垛有一个呈臂弯状的瓮城结构,与之相对的东侧也有一堆类似堡垒式的长方形石垛,门两边的这两个石垛将本已狭窄的通路变得更加局促、窄仄。
利用了几天时间,我们在省考古研究所去年清理工作的基础上,对西门进行了进一步的清理。
我们首先对西门的东门垛进行了清理。在乱石中,发现了一个门轴石。这块石头中间带有规整的凹坑,一眼就能看出凹坑是门轴无数次辗压后形成的。它似乎向我们诉说着,在几百年前,西门原先有一个单扇门,而这扇门,经常被来山城居住的人们开启或关闭。他们或许频繁地下山觅寻粮食,或者是频繁地出城迎战来侵袭的外敌。
我们在对西门的继续清理中又有了新发现,原来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西门两边的石垛,并不是高句丽时期的建筑,而是后代人在高句丽城门的基础上附建增添的。
考察中,我们还对西垛的瓮门作了解剖处理,将瓮门的一半拆除,露出了藏在背后的原高句丽时期的墙面。在瓮门石垛下,出土了大量辽金时期的灰色布纹瓦,遗迹本身就对瓮门附建的年代做了最好的说明,即西门两边的石垛,为辽金时期山城的主人所建。猜想他们大概为了加强防御,而沿袭原高句丽山城城门进行了改建。
我们把辽金时期的瓮门留下一半,方便到此参观的游人作以比较,想象当初的情景。
沿着城门,我们继续对城墙进行考察。在被树根涨裂的东垛残墙中,可以看到墙芯乱石中夹杂有高句丽时期的红褐色碎瓦。墙内夹杂的碎瓦年代,是判定城墙砌筑年代的最有力证据,一看便知是高句丽晚期的绳纹瓦或菱格纹瓦,也有少量素面瓦。
尤其重要的是,在西门的清理中,我们发掘出一件比较完整的高句丽瓦当,这个重要物证推翻了城子山山城为高句丽早期山城的说法,证明这座山城的创始年代应该在高句丽晚期的隋唐之际。
瓦当,是古建筑屋檐上的构件,主要起保护檐椽不受风雨侵蚀的作用,但它却由实用功能进而演化成人们的审美对象,具有了审美功能,成为古代建筑设计中极受重视的一条装饰带。方寸之间融入了更多的社会观念和思想意识,贮存了关于地域、年代、宫殿、神庙、陵墓等诸多文化信息。
我们发现的瓦当图案非常精美,它是一个极为抽象化了的莲花形象,保存相当完整。瓦当直径17厘米、轮宽1.8厘米、轮高1.6厘米、通厚3.6厘米,为泥质红陶,瓦当面上见有石灰质沁痕。瓦当边轮突起,中心有同心圆双圈,圈正中饰一圆形乳突;在边轮和内圈之间饰主题纹饰,已图案化,莲瓣、莲蕊、莲叶相间分布,瓣、叶各3片,莲蕊6枝。
我们对山城包括西门在内的一些重要遗迹进行的清理发掘,揭露出一些以往难以看到的遗迹现象,出土了一些足可证明山城始建年代的历史遗物,这使得我对这座山城又有了更新的认识。
专家观点:
原来汉代建城的考论失去了立足基础
考古学是一门实证科学,所谓实,就是它必须拿东西说话,拿东西来印证历史,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证不信”。对考古人来说,他主张的观点应该是从地下一铲子、一铲子抠出来的,至少也是踏查田野捡拾标本“采”来的,所以应强调资料的原始性,信任实物。就象这次城子山山城西门清理中发现的墙中碎瓦和晚期瓦当,可以在城子山山城的始建年代上做出有力的说明,使原来的考论失去了立足的基础。西丰城子山山城瓦当的发现,为考证山城的一系列相关问题提供了无法越过而又堪称典范的物证。
关键字: 内容标签:西丰,瓦当,城子,山城,遗址,推翻,始建,年代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