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古窑址上仅存支离破碎的瓷片。林广明 郑伟明 摄

1982年,东瑶古窑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林广明 郑伟明 摄
很久以前,东瑶村有两处古窑址,人称“姊妹窑”,分别是东瑶窑和周瑶窑,建于宋代,烧制的碗、盘、灯具、汤匙、斗茶的杯子,工艺考究,精美细腻,远销神州各地及海外。
“我们东瑶村有一处古窑址,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已经遭到破坏,但其中还是有不少故事可以挖掘的。”昨日,家住海沧东孚镇东瑶村的陈老先生致电记者报料。
碗钵罐壶砌入老屋墙壁
在东瑶村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村子里一些年代久远的老房子墙壁竟是用瓷窑片等材料砌成。细细观察,在墙壁上,你会发现瓷窑炉壁、烧瓷窑具、碗碟碎片的痕迹。碗、钵、罐、壶、碟,甚至瓷制灯盏,就这样被永久地嵌在了东瑶村人家的墙上。
在村边山脚下有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厦门市政府1982年3月将“东瑶古窑址”列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两次破坏窑址支离破碎
“你看,这就是古窑址了。”陈老先生指着一处小山包对记者说。记者见到小山包脚下,凌乱地散落着支离破碎的各式旧瓷器碎片。
“这些窑早已不再生产了,原本保存完好的窑址被破坏成了这个样子!”陈老先生不无伤感地说,最大规模的一次破坏在1957年,当时东孚大造盐田,全村老少齐动手,肩挑手提,在海边用窑土砌了田埂,拿瓷器铺了盐埕。盐田造成了,瓷窑毁了。后来村里修路,东瑶人又一次把窑土挑去铺了村道,把陶瓷器物弄碎当了铺路石。瓷窑再也无法复原了。
“现在只剩这些陶器碎片了,可惜啊!”陈老先生说,1984年12月“东瑶古窑址”石碑刚立时,还有一些窑在。
“姊妹窑”曾历经辉煌
记者走访了村里的几位老人,据他们说,以前走在村里,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巨大的窑场。村道都是瓷片铺就的,走到哪儿都会冷不丁碰上瓷器或瓷器碎片,有时在眼前,有时在脚下。一位年逾古稀的大爷描述了他小时候见到的东瑶窑:“一条又一条的龙窑从坡底爬上坡顶。”
据老人们介绍,很久以前,村里原有两处古窑址,被人们称为“姊妹窑”,分别是东瑶窑和周瑶窑。古窑建造于宋代,其烧制的碗、盘、灯具、汤匙、斗茶的杯子等,工艺考究,精美细腻,远销神州各地。而东瑶窑之所以如此兴盛,得益于与海外密切的贸易关系。早在宋元时期,泉州港兴盛,海上陶瓷之路的扩张,都刺激了厦门窑业的快速发展;而到了明清时期,月港、厦门港的崛起,更带动了环港区域窑场林立,海外贸易更加兴盛。
“现在这种情景已经很难再看到了,希望相关部门好好保护这些遗址。至少让后世子孙知道,东瑶窑曾经是多么的辉煌!”陈老先生呼吁。(来源:厦门商报)
关键字: 内容标签:支离破碎,海沧,东瑶古窑址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