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度发现高僧墓塔
今年5月20日,平阳县文物普查队在钱仓镇普查时,再次发现一处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的碧泉寺墓塔群。
该墓塔群位于钱仓镇白水村,坐落在海拔306米的罗阳山山麓岩庵。墓塔共两组,沿着岩庵水库自东向西分布,一组位于碧泉寺正前方,另一组位于其东首,两者相距不过千米。它们造型做法相似,每组均包括3座墓塔,每座墓塔间距约为1.16米。墓塔坐南朝北,平面为方形,由塔基、塔身和塔顶构成。其中位于东首的墓塔台基由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组成,束腰较高。塔身由花岗岩条石纵横合榫而成,上用单块花岗岩石板做成单檐四角攒尖顶,中央置宝顶,中间一塔宝顶为仰莲。每座墓塔塔身均刻有文字,其中间一塔刻有“十方普同,道光戊戌年仲冬月吉旦,落款为比丘□□□。”其余两座塔身文字模糊难以辨认。每座墓塔背立面做有一个可以开启的石质正方格。墓塔四周建有0.5米高的石栏杆,前方竖有石碑一通,上刻“南无阿弥陀佛,岩庵碧泉寺比丘法印□□,民国□□季冬月立。”
另一组墓塔位于碧泉寺正前方,它的建造时间相对来说较晚一些,为重檐,宝瓶状攒尖顶,结构大同小异。塔身同样刻有文字,有些字迹现模糊不清。
据考,这两组墓塔的始建年代和2006年11月碧泉寺发现的和尚墓葬中出土的墓碑铭文记载时间相吻合,同样是道光戊戌年(1838),因此两者应该有着必然联系。据推测,从道光十八年修建墓塔后,该寺高僧可能均葬于此。至于墓塔的始建者,墓塔又安葬过哪些高僧,恐一时难以查找,有待进一步考证。
碧泉寺墓塔群造型古朴,采用花岗岩构造而成,可能这和当地盛产优质的花岗岩有关,就地取材既方便又耐用,体现了瓯越先民因地制宜的聪明才智。至于称塔林或是墓塔群,在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主编的《中国古塔》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在许多历史悠久的寺院旁边,有成群的古塔,密集如林,被称为塔林。这些古塔是这一寺院中历代高僧和尚们的墓塔,有的几座,有的几十座,甚至多达几百座。寺院的历史越久,规模越大,塔林也越大,塔的数量也越多。”为此,笔者还专门请教了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蔡钢铁所长。蔡所长表示,塔林和墓塔群的区别主要在于单体数量,一般情况下,数量较多成片的被称为塔林,像著名的河南登封少林寺塔林、法王寺塔林、临汝风穴寺塔林、山西五台佛光寺塔林、永济栖岩寺塔林、山东历城神寺塔林、灵岩寺塔林等早已远近闻名。而碧泉寺只发现6座墓塔,况且并非集中在同一条线上,因此称墓塔群较适当。不过他仍表示,碧泉寺墓塔群为平阳县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在我市也实属罕见,对于研究温州地区乃至东南沿海古代僧人墓葬型制、特点及其历史演变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再者,此墓塔群建造时间从清代至民国,表现了各个时代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工程技术做法,是研究塔类建筑构造特点的活标本。
随着时间推移,相信关于碧泉寺及其墓塔群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其文化内涵和价值评估也将更加全面、科学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本文图片由平阳县文物馆提供)(陈余良 来源:温州日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平阳,古刹,温州,出土,成群,千年,精美,完整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