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曰:“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这是化用了孟子的话:“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困学纪闻》先引用了董仲舒的有关论述“以仁治人,以义治我。”接着引用刘原父的有关论述“仁字从人,义字从我,岂造文之意邪?”然后郑重其事地说:“愚谓:告子仁内义外之说,孟子非之。若以人我分仁义,是仁外义内,其流为兼爱为我矣。”
关于孟子的“性善”论,《困学纪闻》也有明确的阐述:“尧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学所以明人伦。舜察于人伦,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孟子道性善,称尧、舜,莫大于人伦。此正人心之本原也。”正是因为他像孟子一样信奉“性善”论,所以他特别强调“养心”“尽性”,如他说“求在我者,尽性于己。”
王应麟的思想还有多处与孟子冥契,最明显的是他继承发扬了孟子的民贵君轻论,指出,老百姓虽然无权无势,表面看起来处于弱势,但是绝对不可轻侮,统治者对老百姓不能耀武扬威,而应该怀有敬畏之心。他说:“弱而不可轻者民也,古先哲王曰‘敬民’,曰‘畏民’。石守道谓:汤以七十里亡夏,文王以百里亡商,陈胜以匹夫亡秦,民可不畏乎?故曰:‘民为贵。’太史公以陈涉与汤、武并言,涉岂能为汤、武哉?盖楚、汉间豪杰之余论也。”他紧紧抓住“民心”大做文章,认为这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民心之得失,此兴亡之大几也。林少颖云:‘民之思汉,则王莽不能胁之使忘;民之忘汉,则先主不能强之使思。’唐与政云:‘民心思汉,王郎假之而有余;民心去汉,孔明扶之而不足。’”
顺便指出,《困学纪闻》也用了一些三字句,如“舜察于人伦,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孟子道性善,称尧、舜,莫大于人伦。”按照吴蒙等人的逻辑,这是否也可从侧面证明一律用三字句法的《三字经》的作者乃是王应麟,《三字经》的思想根基之所以来自孟子,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关键字: 内容标签:孟子,三字,核心,思想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