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现代教育与孔子的家教效果之比较

编辑:秋痕 来源:网络
 

现在最令家长头疼的是,孩子对家长的话都当作耳旁风,根本听不进去,有很重的逆反心理。家长说东,孩子偏要向西,说破嘴皮,就是不见效果。
    孔子的家教效果怎么样呢?
    孔子希望孔鲤学诗学礼,给孔鲤讲过后,孔鲤是怎样做的?“退而学诗”,“退而学礼”。回头就自己学诗学礼,都是自觉自愿地学。
    我们现在教育孩子,嘴皮磨薄了,孩子只做耳旁风。
    为什么会如此?是孔子的孩子听话还是孔子的家教方式好?
    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只有家教好,才有听话的孩子。
    孔子是如何进行家教的?
    我们从孔子的“过庭家教”,来借鉴孔子家教的智慧。
    孔子的家教与现代家教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家教的场合不同。
    第二、家教的方式不同:
    第三、家教的目的不同:
    第四、家教的内容不同。

 
    第一、教育的场合不同:
    现代是当面教子,孔子是背后教子 
    孔子家教效果之所以好,首先是因为选择的教子场合是背后教子。
    孔子教子,没有在人前,而且专门挑没有人的时候教。“尝独立。”“又独立”,每次都是在一个人站在院子里时。
    现在家长教育孩子是怎么教的?专挑有人的场合,当面教子。
    俗话说:“当面教子,背后教妻。”这被很多人当作一个处理家庭关系的方法。认为小孩子嘛,犯了错随时随地都可以教训教训,而对妻子就不能不照顾到她的面子,要在人后规劝。
    之所以背后教妻,是怕给妻子难堪,也怕妻子不买自己的帐给自己难堪。却从来没有想过是不是怕给孩子难堪。
    我们总认为孩子小,没有人格尊严,当着别人的面斥骂几句,甚至暴打一顿,也没有什么,认为是为他好。当孩子偶尔做错了事时,做家长的非要当着别人进行责嚷、惩罚,弄得人人皆知。好像非得使孩子颜面扫地才是教育。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人前教育孩子,越是在人前,对孩子批评越起劲。

 
    案例:
    这其实是家长为了自己的面子,是做给别人看的。
    有一次考试后,一位老师将班里最后十名学生在放学后留了下来,并通知家长到学校来。当着家长的面,老师将十个孩子的缺点变本加利地数落了又数落,家长的脸由白变红,由红变紫,由紫变黑,终于冲向自己的孩子大打出手,将自己的孩子暴打一顿。这是许多家长在学校都做过的事。
在这场当面教子的混打中,有一位家长没有打孩子,而是蹲下来,对孩子说:“孩子,无论别人怎样看你,你在妈妈心中永远都是优秀的,永远是妈妈心中的宝贝。”后来,十个孩子中只有这个没有被打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
    应在何种场合下进行教子,这个故事是个很好的例子,当面教子还是背后教子?
    当面教子,是家长靠扯破孩子的面子,来维护自己一时的面子。一时的面子维护了,却丢了一辈子的面子。孩子没有出息,不是丢了一辈子的面子吗?
    孔子做为一个家长,不会没有时间教育孩子,而每次都是在没有别人在场的时候教育孩子,这就是有意为之了。这告诉我们,教子不能当面教,要背后教。
背后教子,也给孩子一种慎重感。
    家长最喜欢当着外人的面数落自己孩子的不是,令孩子反感。
    有的家长在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时,总是当着别人的面数落孩子,把自己的孩子说得一无是处。孩子被弄得灰头土脸的,时间长了见人也不打招呼,就像患上了自闭症
   孩子也是非常爱面子,在人前不顾一切地打击,对孩子是莫大的伤害。如果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了解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尊重孩子的思想,背后教子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胡适在一篇文章《我的母亲》中写到:“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什么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也正因有如此伟大的母亲,才造就了胡适这样的伟人。
    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在老师告诉自己儿子有多笨、成绩多差时,没有在学校指责孩子,而是一次次单独对孩子说他一定能学好。这个孩子终于考上了大学。
    孔子教子,没有特意找机会教,而是随机地,有了机会就教育几句,道理不多,却点到点上。我们总是直接批评孩子怎么怎么了,“你总是不好好学习,你总是粗心大意,你总是……”
    而孔子却不批评孩子。孔子批评什么呢?行为。这就是孔子家教与现代家教的第二点不同。


    第二、家教的方式不同:
    现在是批评孩子,孔子是批评行为
    孔子问:“学诗乎?”孔鲤说:“没有。”如果是现在的家长,必定这样批评:“你怎么不学?你总是偷懒,给你说多少遍了,你总是不长心……”老是“你你你”,指责的是孩子。
    而孔子并不指责孩子,而是说明那种行为的危害:“不学诗,无以言。”你没有过错,是“诗”有过错,不学诗,就不会表达,不会说话,没有办法把话说好。
    “不学礼,无以立。”孩子听到后,会觉得不学诗不学礼不是我的过错,我没有过错,是诗礼的“过错”,因为诗礼太重要,所以不得不学。因此“退而学诗”“退而学礼”,是自觉自愿地学。
孔子问儿子:“学诗乎?”“学礼乎?”孔子不会不知道伯鱼学没有学,只是想告诉他诗礼的重要性,“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没有办法表达好语言;不学礼,没有办法在社会的立足。
    孔子的话让孩子感觉到,任何人不学诗,都说不好话,不是我的问题。任何人不学礼,都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不是我的问题。别人学不学,只关乎别人会不会言,能不能立,而我要在社会上会言能立,只能去学。我要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退而学诗”“退而学礼”,自觉地去做。
    孔子的家教,真正做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河南省新安县教育局韩局长给我讲了一个他如何让孩子自己掌握自己时间的故事。
    很多孩子喜欢睡懒觉,每天都需要家长叫,有时家长叫了也不愿及时起床。韩局长的孩子也不例外。韩局长没有批评孩子,也没有指责孩子。在一个星期天,他对孩子说:“小孩子睡觉死,不容易醒,爸爸小时候也这样。家长叫是应该的,但有时家长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叫你合适,如果你能自己掌控自己的时间,就好了。”孩子问怎样做,韩局长说:“咱和你妈一起上街,你自己挑选一个闹钟,自己定起床的时间,就自己掌握自己的时间了。”孩子很高兴,于是一起到商店,孩子选什么买什么。回到家孩子将闹钟定了时间,自己叫自己。自己叫自己,心理不烦感,起床是自愿的。
    习惯是互相影响的,一个习惯养成了,一连串的习惯也就容易形成。孩子不但自己决定何时起床,什么时候睡觉也有了自觉意识。
    别批评孩子,而只是指出行为的危害,孩子容易接受。
    这种教育方式,在孔子的说话艺术中,是批评艺术的一种,叫“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怎样批评才能使人愿意接受批评、自觉改过呢?
孔子说:“攻其恶,无攻人之恶”——指责过错,不要指责人有过错。这里的“其”,是指过错本身,而不是指自己。
    意思是说要把过错和犯过错的人分开,可以指责过错的危害,但不要指责对方有这种过错。危害是那种过错造成的,不是那个人造成的。
    当某人犯了某种过错,我们往往是指责人,而不是指责所犯的过错。可以告诉对方那种过错的危害,不要指责说对方错了。比如,假如对方犯了粗心的毛病,不要指责对方粗心,只需说粗心的危害就行了,让对方自己体悟,自觉改正。
    学生迟到了,你可以说迟到可能造成的后果,让学生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而不要上升到孩子的品性。
    指责孩子,对错误毫无损伤,损伤的往往是孩子的自尊和感情。
    当我们知道自己错了时,或许会自我承认,并自觉改过。但如果是别人把这种错误指出来,我们即使接受也非常勉强。大多会在心里为自己辩护,认为自己早已知晓,或认为自己并没有错,会找出更多的理由来证明自己。同样,当我们指责别人时,同样会遭到这种感情上的排斥。
    在家教中,当我们教育孩子时,同样不要老是指责孩子,而应该针对过错或事件而谈自己的看法,不要将孩子一棍子打死。不要将孩子的一种行为,或一次行为,指责成孩子的品行。不要说“你总是怎样,你永远怎样”,在批评中,不要提孩子怎样,而指责那种行为怎样,在指责和批评的时候,我们要像孟母一样,采取一点技巧,用能触动孩子心灵的故事、事件、行为等来教育,不要只是用言语教育。
    我们讲一位外国父亲与孩子们的故事:有一天,孩子们向父亲提出一个要求,他们想看某部限制级的电影。为了说服父亲,他们举出了种种理由:影片中有自己喜爱的演员;它被列为限制级是因为它隐含色情内容,但这些内容从未直接在影片中出现过;它的语言相当优美,有利于我们学习口语表达;影片的特技效果非常精彩,故事情节十分紧张刺激……
听完所有的理由,父亲依然坚决地回答:“不行!”
    孩子们闷闷不乐地过了一天。到了晚上,父亲问,是否愿意品尝他烘烤的含有果仁和巧克力的蛋糕。果仁和巧克力一向是孩子们最喜欢吃的食品。他对孩子说:我选用了你们最喜欢的配方,而且添加了一些“新花样”。孩子们问他是什么新花样,父亲平静地回答说:“在蛋糕里加了点狗粪。”接着,这位父亲又向孩子们保证,新添的狗粪只加了一点点,丝毫也不影响蛋糕的美味,而且他花了很多心血来烘烤蛋糕,温度和时间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这个蛋糕的口味肯定是一流的。
他一劝再劝,孩子们依然无动于衷———没有人愿意尝一下那些蛋糕,哪怕只是一小口。
    于是,这位父亲告诉孩子,他们想看的电影,就如同这种用果仁和巧克力做的蛋糕。人们的思维往往会诱使人们相信一点点邪恶无关紧要。事实上,哪怕一点点狗粪,都能使美味佳肴变得令人作呕。父亲继续解释道,虽然电影行业让人们相信今天大多数电影老少皆宜,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位父亲的一席话让孩子们心中敞亮了,孩子此后再也没有提过看限制级影片的事情。
    好一个睿智的父亲,他的做法令人拍案叫绝。一个掺了狗粪的蛋糕,胜过万语千言的说教,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该如何取舍。
    这位父亲没有指责孩子要看限制电影是多坏行为,没有指责为思想、品德问题。他没有指责孩子,而是通过打比方,来指出这种电影的危害,从而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的。
    父母爱孩子,这是勿庸置疑的事情。正因为爱,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父母才会费尽心机去教育去引导孩子。但这种教育和引导一定要以孩子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为人父母者,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仅有一颗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需要一颗智慧的心。
    要用“喻”来讲道理,这样容易被孩子们接受。
    孔子对孔鲤没有学诗学礼行为的批评非常智慧,他没有说孩子不学诗怎么样,孩子不学礼会怎么样。没有指责孩子,而是将此事上升到普遍的意义上,做了对诗、礼重要性的阐述,而不是指责孩子。
    因为孔子家教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学习诗、礼这些知识,而是为了让孩子学好做人。
    这是孔子家教与我们现在家教的第三个不同。

 
    第三、家教的目的不同
    现在家教目的是学习,孔子家教目的是做人。
    现在家庭教育主要目的是什么?就是给孩子补习功课。
    我们一提“家教”,往往就是给孩子请一个语数外等文化课老师,给孩子补习文化课,或者是特长教育,学习书法、音乐等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但不是学校教育的延续。知识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做人教育才是家教的责任。在学校主要是学知识,在家庭主要是学做人。
    学校应该让学生在学校完成知识学习,家庭作业不应该还是做题,而应该布置一些做人方面的作业,不应再是知识学习。
    现在有的老师很省事,很会推卸责任,作业让家长检查、签字。
    实际上学习是学校的责任。不应该把知识学习的责任转嫁给家长。
    回到家以后,是家庭教育的责任,家庭教育是教孩子做人的。
    家庭教育把孩子做人培养好了,学习自然不必太操心。
    现在人们把两种教育混淆了,家长指责学校没有教好孩子,学校指责家长没有尽到责任。
    孔子教子,没有为着直接的目的,说学诗就会怎样,而是做长远的打算。是为孩子将来社会的生活能力着想。我们现在的家长,是为现在自己的面子着想。
    孩子考一百分与考九十分有多大区别,可以说与孩子将来的幸福并无多大的妨碍,所妨碍的只是现在家长的面子。
    我们的家长是为自己一时的面子,来赌孩子的未来。
    人生的幸福感与知识的多少和地位的高低无关,而与做人的能力直接相关。孔子教育孩子学诗,学礼,正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做人能力。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传授一门学问:“人学”。
    法国著名学者卢梭说:“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为什么说“关于人的知识”最有用?因为人在社会中生存,必然要与人打交往。关于“人”的这门学问,是社会生活中应用最多的,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学问。
    为什么说是最不完备?因为社会科学很多,而还没有“人”学这一门学科。也没有哪个学校传授“人学”这一门学问。
    一个人在社会上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学校没有教,这种能力也不是在课堂上可以教会的,应在生活中学,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
    关于“人”这门学问,现实中我们往往是靠自己摸索,而没有人专门来传授这一学问。
    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不是一个人靠自身的实践可以掌握的。很多人就是在做人、处世上吃尽了苦头。
     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完全来源于自身的实践,那么他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知识,就需要1000年。而这些知识,一个小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就可以完全掌握。通过学习,很容易就能掌握,而靠自己摸索,就很难。
    那么简单的加减运算,就需要摸索1000年。而知人处世,是比加减乘除复杂得多的学问,却没有人教授。我们的孩子就像盲人骑瞎马一样,在社会上行走。
    现在,我们对书本知识的学习非常看重,特别是学校考试的科目知识,学生更是耗尽心力。而这些知识对学生一生有什么用处呢?很多是无用的。而对孩子一生有重大作用的做人做事的知识技能,学校却并没有传授。
    有人说,如果人类从八十岁开始活,人人都能成为伟人。为什么,他把“人”这一门学问摸索到了。我们靠自己摸索,走了很多弯路。
    学校没有传授这一门学问。家庭教育就应该承担这一门学问,而且是主要的责任。
    现在的家教是不是意识到这一点,还没有。
    现在家庭教育还只是关注孩子的知识学习,而不是做人教育。孔子的家庭教育关注的是孩子的做人。我们别让我们的孩子再去摸索做人的这一门学问,我们尽可能地把我们所摸索出来的告诉他们,使他们别像我们一样再走弯路。
    做人基本的能力是会言、能立。
    那么家长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做人能力呢?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教孩子会说话,能把话说好;教孩子会做事,能把事做好。这是孔子家教与现在家教的第四点不同。

 
    第四、家教的内容不同
    现在家教是教知识,孔子家教是教能力
    现在家教的内容是教知识,注重的是孩子知识的学习。能不能考高分,能不能考个好大学,知识掌握了吗?这是现在家教所要教给学生的。
    而孔子家教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什么能力?做人的能力。做人的能力是什么?言和立,就是说和做。
    说话能力和做事能力就是做人的基本能力,就是孔子教的会言、能立。
    我们先谈第一内容:会言。
    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为什么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呢?
    诗指的是《诗经》这一本书。诗是最精练、最优美的语言,一个人有没有学识,一听他说话,就可以听出这个人的水平来。说的是不是生动、幽默、风趣都不一样,一听就能听出来。
    古代都要学《诗经》,在古代是非常普及的读物,除了诗语言优美、精练外,人们在社交、外交等交谈中都要引用《诗经》中的话。《诗》语言表现力强,有丰富的内涵,引用诗句,一是可以增加语言的魅力,二是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在《左传》的记载中,各国使节说话,大都要引用诗句,这已经成为身份的象征。
    会说,不仅仅是能把话表达出来说明白就行了,而应该把语言说得更文雅、精彩、内涵丰富。
    新中国的教育有个很大的失误,就是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原因是说文言与口语脱节。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来适应粗俗、造就粗俗的东西,而是提升人们的能力,说得文雅一些、典雅一些。
    文言与口语脱节的原因是古代教育不普及,而现代教育普及了,却不去提升人们的语言能力,反而去适应口语。这是教育最大的失误。
    现在教育普及了,应该让孩子多学一些经典的语言,来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
    如何提升呢?让孩子多读一些经典。当人在说话中经常引用一些经典诗句时,可以提升人的品味。
    在讲话中引用诗词,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也可以增加语言的内涵,表达出丰富的言外之意。
    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有人最感兴趣的就是总理引用了许多诗句。
    谈到台湾问题时,他引用李商隐的诗。他说:“海峡两岸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含不尽之意在这一句诗中。
    温总理在谈到民生问题时,引用艾青的诗。他说:“解决民生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记者也许会问,什么叫快乐:我可以借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诗:‘你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一切尽在不言中。引用诗句,使语言表现力更强。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一点对我们家教的启示是:我们要注重孩子的语言教育。
我们要关注的不是学诗来增加自己的语言,要关注的是“无以言”,我们关注的是孩子要会言,孩子要会说。
    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决定于一张嘴。会说,不是说能发音,能说出来就成了。同样一件事,会说与不会说,效果迥然不同。
    学诗,也是学习一种表达。人能不能将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呢?诗是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学诗,除了读诗外,还要学会写诗,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会说不会说与一个人的成功有很大关系,因此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会言才能知言,知言才能知人
    只有能言,才能知言,自己知道怎样说话,才知道别人说的是什么意思。就像自己知道怎样写作,才更容易知道别人这样写是什么意思。
    知言是知人的前提。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自己做过的事,当别人再做时,你立马就知道别人接下来会怎么做,其目的是什么。一个常说大话的人,对别人的大话是有警提的。
    同样,一个会说的人,一般才可知言,知言才可知人。
    官场有官场的话,有许多言外之意,没有官场经历的人是很难听懂的。
    樊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回答说:“知人。”知人是人生最大的智慧。这知人,包括知道自己和知道别人。兵书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自己,了解别人的人,在社会交际、人生处世中,才会游刃有余。
    而知人,首先要知言;而知言,首先要会言。学会说话是人生的第一生活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说话艺术,我们将在孔子的说话智慧中详细解说。
    知人才是最大的智慧。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知识是知人。而在学校教育中,“知人”这种能力是不教的。
    这是家庭教育的第一重任。
    如何培养孩子会言
    培养说话能力,首先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何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中国有非常独特的一门语言艺术:对对子。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这种对对子的艺术,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艺术,也训练了思维的敏捷。不是现在孩子笨,而是思维没有被开发。
    父母与孩子平日的交往,是培养孩子说话能力的最好时机。
     父母和孩子经常一块谈论新闻、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或电视节目。要培养孩子围绕一个主题谈论的习惯和能力。
    每天全家吃饭或有其他聚会时,共同谈论当天发生的事,同时认真倾听别人的谈话。鼓励孩子谈话中使用优美的语言,并帮助他掌握新词。
    每天让孩子谈谈学校发生的事,知道孩子现在的老师是谁,孩子在学校做了些什么,现在用什么课本,当天在学校学习了什么知识。
    让孩子谈谈当天所学的知识非常重要,既可巩固知识,又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素质。
    案例:让孩子当老师

    第二内容:能立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也。”能立,就是能适应社会。
    要想适应社会,就要知礼。
    礼是什么?
    对于治国者来说,礼是治国之根本。对于我们常人来说,礼就是日常生活中做事的方法和步骤。
礼就是做事动作的细化,使人知道该怎样做,而不是只知道该做什么。如国家号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是不是礼?不是,这些规定使孩子们只知道该做什么,而不知道该怎么做。而礼就是让孩子知道该怎么做。
    戒律规定的是不能做什么。
    规则规定的是应该做什么。
    礼规定的是怎样做该做的。
    我们看一段《仪礼》中关于士与士相见礼的记载:
    士和士见面,彼此赠送的礼物,冬天用死野鸡,夏天用晒干的野鸡,把野鸡的头摆向左边。(评:有具体礼物的规定,我们就不必为见人带什么礼物而犯愁。也不必为带不带礼物而犯难。)士拜见时,捧着它说:“我愿意拜见您,但一直没有机会,现在某君根据您的吩咐,派我前来拜见。”(我们不必为说什么而犯愁)
    主人回答说:“某君吩咐我去拜见您,现在您又屈尊来到。请您返回家里,我将赶去拜见您。”宾客回答说:“让你屈尊前来,我不敢当,请您无论如何赐给我机会拜见您。”
    主人回答说:“我不敢摆主人的架子。所以还是恳请您返回家里,我将很快去拜见求您。”宾客回答说:“我也担当不起,所以坚决地请求您允许我来接见。”
    主人回答说:“我一再辞谢,又得不到你的许可,那么我将拜见您。可是,听说你还拿着礼物,就只好冒昧地辞谢了。”宾客回答说:“我不带见面礼,不敢拜见。”主人回答说:“您给我这样高的礼遇,我实在不敢当,冒昧地再次谢绝。”宾客回答说:“我不带一点礼物,表达敬意,不敢拜见,所以恳求你收下。”主人回答说:“我一再辞谢,您又不肯,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主人走出,到大门外迎接宾客,两次行拜礼。宾客两次行礼回拜。主人做揖,进大门,在右边就位,宾客手捧礼物,进大门,在左边就位。主人行再拜礼接受礼物,宾客行再拜礼送上礼物。(古代左为上,右为下,与现代不同。如贴春联,已无所谓上下,古今皆宜。)
    宾客出门,主人郑重地请求相交相见,宾客同意。主人把宾客送到大门外,两次行拜礼。
    我们列这一段文字,不是要大家还遵循这样的繁文缛节,而是要大家知道古代的礼是非常详细的行为规则,只要学到了礼,说话做事就知道该怎么做。
    我们看到这段客套话,可能觉得太虚伪了。礼是一种规定,是要人们按约定的规则去做。遵礼不存在虚伪不虚伪,礼就是一种约束,使人们照着该做的去做。如果人人都照着这样说,这样做,也就没有虚伪之说。礼就是让你变成应该做的人。
    神经语言程式学认为,身心是一个系统,身、心任何一方的改变,都会引起另一方的改变,说着该说的话,做着该做的事,就是一种熏陶和陶冶。
    现代需要有一套详细的言行规则,来让孩子们知道该怎样做。
    告诉孩子在与人交际时如何称呼、如何说话、如何做事。有意提供让孩子单独做事的机会,培养孩子的做事能力。
    在家长看来很简单的事,对孩子还说,可能都是未知的。许多事是需要家长告诉孩子如何说,告诉孩子如何做。比如向邻居借东西,家长不能只是告诉孩子借什么,而应该借此机会告诉孩子如何敲门、对方开门后如何称呼,如何表述。
    不要将孩子想得过高,这不是将孩子的能力看低了。任何人在做没有做过的事时,都需要别人指点教诲,这样才能言行适宜。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是因为对礼的重视。家长不必等孩子问,应主动地多给孩子讲说。
    家长要给孩子明确的做人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告诉孩子行事说话的标准,让孩子知道该怎么做。
现在的孩子身上,我们会看到很多不和谐的现象。
    人在社会中生存,不能不遵守礼仪,而我们现在的家长,很少教育孩子这方面的社会知识。

 
    案例:
    朋朋今年读小学二年级,成绩挺好,平时大家都夸奖他,其父母也觉得脸上有光。因为就这么一个孩子,父母很迁就他,许多时候宁肯委屈自己,也不会委屈孩子,家里“最大最红的苹果”总是孩子的。虽然有时候也觉得孩子没礼貌,比如乘电梯经常横冲直撞、见人不主动打招呼等等,但这些都是小事,男孩子嘛,大大咧咧点也没啥关系。
    某日,朋朋的父母带朋朋去参加一个宴会,这才发现儿子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别人还没入席,他就一屁股坐到正中位,旁若无人地吆喝服务生要可乐,菜一上桌就伸筷子去夹,等到上龙虾这道他爱吃的菜时,他居然将整盘菜端到自己面前,就像在家里一样。虽然大家都说“没关系,没关系”,但朋朋的父母还是如坐针毡,难堪得要命!

 
    案例:
    现在孩子们的任务似乎就是读书、学艺,为提高所谓的综合素质,在赶着一个又一个的学习班。家长们教师们大多关注的只是孩子外在的素质、分数、证书,却少有人关心他们的内在成长。
    比方说,当我们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说声谢谢,这是最起码的礼仪,却有很多孩子做不到。
不会做事,不懂劳动,更不知道劳动艰辛的孩子们,不懂得感恩,别人的付出在他们的眼里变成一种理所当然。
    我们也不断教育孩子从小做个懂礼貌的孩子,可现在有的孩子却似乎离这个小小的要求越来越远,远到连一句“谢谢”也不会说。
    《青岛日报》报道了这样一件事:中国海洋大学招生面试时,当来自山东省实验中学的考生顾雯走出了考场,她向为她开门的门卫鞠了个躬,说了声“谢谢”。门卫拦住了她:“请你等一下,教务处李处长要见你。”
    原来,面试的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一直站在二楼的中国海洋大学教务处李巍然处长发现,80多名考生中竟然没有一个考生向为他们开门的门卫说声“谢谢”。李巍然告诉门卫,第一个向他们说谢谢的考生,他一定要见。所以才出现了刚才的一幕。谁都能想得到,接下来的事情一定会对顾雯有利。
    众多从那扇门前轻轻走过的考生及他们的家长一定会后悔莫及,那么容易的一件事,他们为什么没有做到?是考试紧张么,可顾雯却做到了。因为她早已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对一个给你提供帮助的人,哪怕他的社会地位再卑下,也不忘记说声谢谢。
    对别人的帮助,说一声“谢谢”是礼节,是做人最基本的礼仪,然而现在很多孩子却没有这种行为习惯,主要原因是父母没有这方面的教育,没有起到榜样的作用。
对于来自别人的帮助,哪怕是很微不足道,孩子能道出一声“谢谢”,说明他感受到了来自别人的那份关爱。爱是可以传染并传递下去的,让孩子在这份感恩中学会感受爱,学会付出爱才是最重要的。

    一声“谢谢”显示孩子的感恩之心。教孩子从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教他们从小会说“谢谢”。如果说,行动来自思想,思想来自磨砺,那么习惯来自幼时。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却足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礼节,使孩子成为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使孩子在人生路上少走许多弯路。
    礼是对生活中做事程序的细化,是动作的细化。他不是戒律,也不是规则,而是操作程序。这些详细的操作步骤,使孩子们在生活中知道什么事该怎么做。有的孩子羞怯,有的孩子胆小,其主要原因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有了详细的礼仪规定,人们只需照着做就行了,就没有什么可担心、害怕的了。
    知礼,你的言行举止才能为人接受,让人喜欢。不知礼,在社会中无法生活得很好。
    要孩子知礼,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说话、做事能起一个典范作用。
    孔子教育孩子要能立,就是要孩子能适应社会。
    家庭教育,首先要负起培养孩子做人做事的责任来。
    家庭教育的责任
    家教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而不是学校教育的帮凶。
    学校教什么,家庭教育不应该再补什么。
    家教是做什么的?
    我的教育观是知识教育在学校完成,家庭作业不能再布置课本知识。学校教育不能转嫁到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不能奢求学校教育什么都教。
    学校教育是知识的传授,做人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任。
    家庭教育不辅导学习,辅导什么呢?做人做事的观念和能力。

 
    案例:
    一位家长有一个读一年级的儿子。有一次语文考试后,他发现儿子试卷上有道看图写话题被扣了分。这道题的画面上,有一个男孩正在给小树苗浇水。儿子写的话是“哥哥在种树”,结果被老师判为错,题下订正为“哥哥在浇水”。其实,根据画面显示的内容,这道题不能算错。于是,他把孩子叫到身边,问道:“哥哥在种树是正确的,为什么没有得分?”儿子吞吞吐吐地说:“老师说,她说的答案是标准答案。”
    他没有再和儿子说下去,因为在孩子眼里,老师是绝对正确的。他不在乎儿子的分数,但心里想:老师的一个标准答案,使儿子原本该算正确的思维方式得到了否定,儿子就没有勇气再展开思维了。思维,可是孩子的一个重要素质哟。
    于是,他思考如何让儿子认为自己的答案也是正确的。他和儿子一道研究那幅栽树图,温和地告诉他:“画面可以说‘哥哥在浇水’,也可以说‘哥哥在种树’;还可以说‘弟弟在浇水’”,儿子跟着说:“也可以说‘弟弟在种树’”。他连忙点点头,并告诉儿子一道题可能有多个正确答案,叫儿子再想想。儿子想了一会儿,说:“小树长高了”,接着又说:“我和小树一起长大。”“真不错!”他看看儿子冥思苦想、跃跃欲试的神情,感到十分欣慰,因为儿子渐渐摆脱了教师标准答案的束缚,生出一种求异思维的勇气。
    但是末了,儿子疑惑地问他:“老师会不会批评我想了多种答案?”他摸着孩子的头说:“老师说的是标准答案,你想的是参考答案。老师说的是知识,知识要求准确。而我们说的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可以有多种答案。”儿子听后满意地笑了。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区别,一个是教知识,要求学生规范;一个是教生活,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使孩子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健全孩子。
    孩子做人、做事能力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责任,是父母的责任。每个父母都应该明确责任,担负起责任。
    而要担负起责任,首先自己必需做一个合格的人。这是一个为父母的基本责任,为自己,也是为孩子。
    如果我们的父母明确了自己的责任,而且将这一责任尽付于自己的言行举止中,我们的家庭教育就会成功。
    父母是孩子做人的榜样和老师,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一个孩子脾气暴躁,大多是因为有一个脾气暴躁的的父亲或母亲。一个孩子口吐脏话,往往是父母嘴巴不干净。

 
    案例:
    有一个孩子在班里说话总是带脏话,一张嘴必说“他妈的”,满天飞。老师就去家访,希望父母配合教育孩子。到了家,孩子的父亲听老师说完情况,瞪起眼睛对孩子喝斥道:“你他妈的嘴里再他妈的说他妈的,我他妈的打断你他妈的腿。”老师一听,忙捂上了耳朵。
   一个不能在孩子面前体现出自己良好修养的父母,不管他是多么地爱自己的孩子,都可能是孩子的一场灾难。

 
    案例:
    一天,我去一个朋友家玩,两口子正在大骂儿子,儿子低着头坐在一边。妈妈一见我来,火气更大:“我们俩不舍吃,不舍穿,辛辛苦苦供他上学。他倒好,逃学、上网,顶撞老师,现在学也不想上了。”
    我刚劝两句,他父亲表现得更凶:“你这个不争气的废物,怎么不去死呢?省得我们看见你就来气。”说着上去就给儿子两耳光。我赶紧制止他继续动武,两口子好像还不解恨:“这样待她是好的,真恨不得用刀子割了她!”
     当然,这对父母这样羞辱自己的孩子,根本不是在他们身上缺乏父爱或母爱,而是缺乏对孩子的修养。
    什么是修养?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大度、宽容和对他人的欣赏,对他人和孩子的缺点能够进行包容,对他人和孩子的优点愿意给予真切的赞美。
    为人父母者,在孩子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做人修养,比爱更重要。孩子学习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把“差”字当标签贴到他们的灵魂上。孩子考试没考好,我们应和她一起探讨原因,鼓励她要有信心和勇气,一味地羞辱打骂,只能把她打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平日,许多家长在接物待人方面都是较有修养的人,可在对待孩子学习差的问题上怎么就没有章法了呢?我们的修养之花更应该开放在我们和孩子之间啊!
    如何教出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孩子的父母首先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做人、做事的教育是家长天经地义的责任。然而很少有父母有这种责任的意识和感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都是一种教育。
    东晋名相谢安在教育孩子上,很少去说教孩子,总是自己看书、写作、与人彬彬有礼地交往。有一天,谢安正在看书,妻子批评他不教育孩子。谢安说:“我正在教育孩子啊。我每天不敢有一丝放纵自己,就是在教育孩子啊。”
    教育并不只是说教、指责、打骂是教育孩子。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教育。当我们每天读书、锻炼、帮助别人时对孩子是一种教育,而且当我们打麻将、闲聊、随地丢弃垃圾时,对孩子也是在教育,不过是负面教育。
    身为父母的人,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习惯,因为自己时刻都在进行着对孩子的教育。如果孩子有了问题,往往问题的根源出在父母身上,父母没有明确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没有明确的责任,家长就没有这份责任心,以为自己只要给孩子吃穿用就算尽到家长的责任;以为自己只要督促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算尽到了父母的责任。这远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
    父母应负育人这个重大的责任,而不能推卸给学校。
    学校的老师也别再把父母看成你的义务助手,要全面负起对学生学习应负的责任。
    各负其责,各尽其责,我们的孩子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的民族才有真正希望。


关键字: 内容标签:孔子,现代教育,家教,效果
下一篇:近代“国学”的“洋”与“土”||上一篇:杂说“孔子”与“论语”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