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陈傅良:曾经声名显 而今独寂寥

编辑:汀滢 来源:温州日报
 
陈傅良是永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今年正值其诞辰870周年,纪念陈傅良诞辰870周年暨永嘉学派学术研讨会于12月9日、10日在温召开。市社科联筹备会议本来是一些平常的工作,碰到的事情有些却不太平常。

在温州的遗迹
如果安排与会代表考察,有多少遗迹可看?
查阅大量的资料,历史上有薛季宣的画像,叶适的画像,但没有陈傅良的。
墨迹,王十朋的有,陈傅良的没有遗存。在瑞安汀田宝坛寺旁边的翠阴洞有陈傅良的题刻,是文保单位,找到一看,字在岩石中,历经岁月磨洗,有些已难以分辨。
在凤山,有陈傅良的墓,杂草丛生。在仙岩,原陈傅良读书处建有陈傅良祠堂,整洁。如果参观,值得一看,只是大车进出有困难。
有关陈傅良生平事迹的记载,《宋史》有传,周梦江先生有考补。但还是有疑难,如陈傅良生于温州瑞安,是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十一月二十四日,查阅对照换算,生日当是公元1138年1月7日。那么诞辰从1137年算起,还是1138年?
留下的著作
陈傅良留下的著作,有《春秋后传》12卷、《历代兵制》8卷、《止斋文集》51卷附录1卷等。
《春秋后传》,在《四库全书》中,未经标点整理。
《历代兵制》,也有《四库全书》本。上世纪80年代的整理本,难找到。这几年出版的一些大部头的书,往往收入。
《止斋先生文集》,是陈傅良的学生曹叔远所编辑。除了有《四库全书》本外,还有《四部丛刊》等刊本。1999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周梦江先生点校的《陈傅良先生文集》。陈傅良出生地的族人集资刊印,书店流通本来就少,现在更难以买到。
《全宋诗》收陈傅良诗。《全宋文》,温州市图书馆今年购进一套,书价3.6万元,在第267册和268册中,除收入《止斋集》文外,另从《十先生奥论后集》、《续集》、《论学绳尺》、《止斋论祖》等书中辑得论104篇、他文16篇。

创立的“永嘉文体”
陈傅良隆兴元年(1163)授徒于城南茶院,从者数百人,讲学、文章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尤以“太学诸生”为著,连宋光宗也有所耳闻。陈傅良在《吏部员外郎初对剳子·第三》后自记:上云:“且说话。闻卿在永嘉从学常数百人。”奏:“臣无所长,只与士子课习举业。过蒙清问,不胜悚惧。”上云:“知卿学问深醇,著书甚多,朕欲一见,可尽进来。”奏:“臣岂敢著书,不过讲说举子所习经义,何足仰尘乙夜之览。”上云:“经说更好,但随所有进来。”(《止斋集》)
这一时期,陈傅良在时文方面的创新对南宋科场产生了广泛影响,其《待遇集》、《城南集》研习科举程式文之作,当时士人“人争诵之”,引发“追星”式的轰动效应,“时文靡然由之一变”,发展为“乾淳太学体”,或称“永嘉文体”。南宋末魏天应编、林子长注《论学绳尺》称“止斋之论,论之祖也”。后有《止斋论祖》传世,它所提供的“论诀”及写作模式,不仅广泛影响了南宋后期的科场文风,而且波及元明两代。楼钥则认为陈傅良文章改变了一代时文风气:“公自为举子业,其所论著如《六经论》等文,所在流播,几于家有其书。蜀中文学最盛,读之者无不动色,文体为公一变。至传入夷貊,视前贤为尤盛。”(《攻媿集·宝谟阁待制赠通议大夫陈公神道碑》)
陈傅良约于乾道三年(1167)离开永嘉城南茶院教职,居瑞安仙岩读书治学。由研治科举之学转向研治经制之学。南宋学人吴子良评说:“止斋年近三十聚徒于城南茶院,其徒数百人,文名大震。初赴补试,才抵浙江亭,未脱草屦,方外士及太学诸生迓而求见者如云。吴琚,贵公子也,冠带执刺,候见于旅邸,已昏夜矣。既入学,芮祭酒即差为太学举录,令二子拜之斋序,止斋辞不敢当,径遁之天台山国清寺,士友纷然从之者数月。其时止斋有《待遇集》板行,人争诵之。既登第后,尽焚其旧稿,独从郑景望讲义理之学,从薛常州讲经制之学。其后止斋文学日进,大与曩时异……后学但知其时文。”(《林下偶谈》)

有关研究论文
要编辑论文选集作为会议参阅材料,研究的论文只找到十几篇。其中,温籍著名学者徐规先生的论文《陈傅良之宽民力说》,刊于1947年出版的《浙江学报》第一卷第一期。10年前,瑞安开过研讨会,编辑了一册集子,内部刊行。这几年,温籍学者王宇研究陈傅良,成果陆续发表。
为本次研讨会新写的论文,陆续收到,共有35篇。探讨陈傅良的民本思想、法制思想,探讨陈傅良的事功思想、经制之学,探讨陈傅良的著述、门人、交游等。
试论是宋代科举取士的主要文体之一,在数量庞大的试论中,陈傅良的试论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技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所以有“止斋之论,论之祖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曹丽萍博士发表《南宋科场文体典范——陈傅良试论研究》,进行个案分析。去年,大象出版社出版祝尚书的《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最后一篇《论乾淳“太学体”》,深入论述了陈傅良研习的科举程式文之作及其影响。南宋温州考中进士的有1100多人,是否与陈傅良有关,不能妄下定论,但多少会有影响吧。
永嘉学派事功学说是国学精粹的一个小部分,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学界强调其“唯物主义”色彩,夸大其反理学成分。2000年冬,在温州举行纪念叶适诞辰850周年暨永嘉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后,又有一些人以为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迅速发展,800年前的永嘉学派是文化基因。近年来,从学术上对永嘉学派进行研究的学人和成果越来越多,几个月后,我们将看到两本研究专著。
陈傅良生前名声显赫,其民本思想和教育实践尤为突出,学问平实,“最称醇恪”,文学上也很有成就,诗与文均富有特色。但正如学者所指出的:曾经文采风流耸动一时的陈傅良在当代研究视野中似乎也一直没有享受到应该享有的地位。我们对陈傅良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应当继续做的事情还有太多太多,当进行更多的努力。如可以编辑出版《陈傅良全集》,编写《陈傅良诗文选读》,在更为宏观的视野上考察研究永嘉学派的形成、地位以及现代价值。


关键字: 内容标签:声名,寂寥,而今,傅良
下一篇:任继愈:中国哲学的未来(2)||上一篇:任继愈:中国哲学的未来(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