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邦:从老子学说中可获取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人与自然应天然和谐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传统文化,就要做到重振国学、复兴儒学、弘扬易学。”80多岁的武汉大学教授唐明邦谈到传统文化时,语气铿锵有力。在昨日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唐明邦作了题为《老子尊道贵德尚和的“玄同”愿景》的专题演讲。
唐明邦教授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教学科研工作,对《周易》、道教文化、明清哲学造诣尤深。他说,中国传统文化,其主干是儒家、道家思想,前者主阳刚,后者主阴柔。几千年来,两者协调互补,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唐明邦教授说,人类是自然的骄子,本同大自然难解难分。人类同自然和谐共处,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美好理想。老子所憧憬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友好团结、相亲相爱、没有欺凌、与世无争的社会。老子所崇尚的是:生成万物却不私行占有,兴作万物却不恃为己有,长养万物却不为之主宰。这也是“道法自然”的基本内涵。然而人类却经常违背“道法自然”的原则,对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总想仗恃科技力量妄加干预。如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些都是以人类为中心、与自然为敌所造成的恶果。
“老子的智慧,无疑有利于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须知人类脱离自然,绝无幸福可言。人与自然应永远处于天然和谐之中。人类不应肆意破坏自然界,要让大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人类才能安享大自然的赐予,并为子孙万代造福。”唐明邦教授说。他认为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关于和谐社会的基本准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我们很有帮助。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穿过漫长时空隧道,在当代依然放射出熠熠光辉。温故而知新,我们可以获得有益启示。 本报记者田铁流
余秉颐:老子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有相通之处
好的发展就是要和谐发展
在昨日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余秉颐认为,建设生态文明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认为,老子学说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顺其自然的思想,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老子的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有相通的地方。就是说,我们在处理以上这些关系时,不能采取一种掠夺式的手段。以前我们提又快又好发展,现在提又好又快发展,虽然只是字的顺序调动了一下,但体现出我们在发展理念上的根本变化。老子的学说在今天来看,对我们理解这一点很有用。好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和谐发展,我们可以从老子的学说中汲取“抱一为天下式”的思想,就是说要把整个宇宙、整个社会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既然这样,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就要考虑到方方面面,解决各种矛盾,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发展,进入更加繁荣的境界。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要把自然看成是人类一个不可分离的利益共同体,在发展中不能把自然仅仅看成是一个被征服和掠夺的对象,那样生态环境必然遭到破坏,大自然就会报复人类。我们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同时,也要尽可能把它保护好,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本报记者彭红霞
柯可:道德修为是和谐社会主体的必备素质
从内心和谐走向社会和谐
学术研讨会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综合研究室副主任柯可认为,老子主张的道德修为主要表现在他的玄德观、贵身观和无为观上。
从道德修为是和谐社会主体的必备素质看,老子对千古传颂的有德圣人的积极评价是有深刻含义的。老子认为,圣人向来都没有贪欲私心,以老百姓的心为天地良心。对于好的人和物,善意地对待,对于不好的人和物,也同样善意地对待。试想,我们若真的培育出这样大智大德之人,就能与天地合德,与万物协和,与亿民同心,能大度包容各类人,不以他们的“善恶诚信”与否而偏私敌对,从而创立起公正平和、自由发展的和谐社会。老子对道德的根源、属性、作用、意义作了全面深刻思考,对道德的产生、道德的标准、道德的建设作了独到的阐述,开辟了一条人从内心和谐走向社会和谐的认知道路。
柯可说,老子主张“少则得,多则惑”。“少”就是“一”,就是恒道,它是所有知识的本始和母体。老子主张不同学说作为学习资料,经过批判消化、解构重组,达到融会贯通。这就是调和万物争奇斗艳的光芒,使之混同于祥和红尘之中,表明了一种包罗万有、天覆海涵、百家争鸣的博大胸襟,以及开放包容的思想文化政策,指导人们在社会的纷争冲突中消除偏见,不以学派的不同别亲疏、谋私利,而要一视同仁地吸收彼此所长,达到和谐社会玄德大同的境界。 本报记者黄晓娜
李德建:老子“不争之德”含有深刻辩证法思想
竞争之妙在于“不竞争”
昨日,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专家纷纷围绕老子学说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畅所欲言。福建省老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李德建认为,老子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结合当代市场竞争的实际,他说,当代企业的“蓝海战略”就体现了老子“不争之德”的哲学思想。
李德建说,本世纪初,西方学者在对100多年市场竞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传统的“红海战略”,提出了著名的“蓝海战略”思想。所谓“红海战略”,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你死我活地“厮杀”,“杀”出一片血腥的“红海”。其实这种“红海战略”并不是惟一的竞争模式。在“红海”中还存在尚未开发的市场空间,即无人竞争的一片“蓝海”。“蓝海战略”的基石是价值创新,它所实施的是企业“不竞争”的退出战略。企业在3种情况下可以采取这种战略,即:不加入市场卖得正火的产品竞争,不介入不公平的市场竞争,不参与恶性的市场竞争。
他认为,从哲学高度看,“蓝海战略”可以说是老子的“不争之德”思想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成功应用,为现代“蓝海战略”提供了哲学根据。老子在《道德经》中推崇“不争之德”,认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而,“不争即大争”,竞争之妙即在“不竞争”之中。不争而取胜,正是老子“不争之德”的精义所在。
他表示,老子的“不争之德”含有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如果能够深刻理解,对企业家会有很大启发。李德建认为这里面存在3对范畴的辩证法关系。首先是“竞争”与“不竞争”的关系。竞争在市场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企业家理应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并在竞争中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但面对市场“厮杀”过于激烈时,企业家有时可以采取“不竞争”的退出战略,以取得市场的竞争优势。其次是“无”与“有”的关系。在对“有”领域的把握条件下,适时进入“无”的领域,开辟新市场,也是一种取胜之法。再次就是“敢”与“不敢”的关系。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人们立身处世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要将勇气建立在妄为蛮干的基础上,要谨慎处世才会有好结果。 本报记者彭红霞
罗尚贤:社会和谐是在顺应自然规律前提下实现的
和生哲学可溯源到老子学说
在昨日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罗尚贤提出,生态文明的根本特征,是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消除人间对抗,实现互助友爱,协调人与自然平衡发展。和生哲学,可溯源到老子学说。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是阴阳和合而生成的,是在阴阳和谐中发展的。万物的发展是按自身原有规律自然而然的,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关于“人天”的基本理念。和合而生成,人和睦而生存,社会和谐而生衍。社会的和谐是在顺应自然规律前提下实现的,就是说做事情不要违背事物本身的规律,在这个前提下,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换个角度思考,只有和谐的社会才能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了才能给人提供更多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平台,即创新。一切违背自然规律的创新都是行不通的。 本报记者黄晓娜
赖功欧:守住“道”万物便顺应自然而变化
学会倾听天道自然的声音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赖功欧在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从哲学层面看,老子认为万物的本源为“道”,而道以“无为”为其本性,它是无为而自然的,能守住“道”,万物便顺应自然而变化。
他认为,认识老子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我们要从老子对一切人为造作往往成为人类万恶之渊薮的理解入手。老子说“以无事取天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我们似乎看到了另一个“无不为”的老子。“无为”的实质,在于通过顺从天道自然之规律真正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其实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藏富于民”,就深含老子“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哲理。我们从这里分明可看到“不扰民”而顺乎民心的“以无事取天下”之“无为”准则。无论如何,以“无为”来表征“无不为”,是老子“不塞其源,不禁其性”的深心所在,这在中国思想史上不啻是极高的智慧。
老子的“无为之道”,毕竟难以迎合后世“人文演进”的强大潮流。不过,“无为之道”还是可以让我们省悟:人类社会无驻足的演进,是否与自然之道相合相符?毕竟,“无为”的内在理性是要斩去过分的人为造作。今天,当这一真理重新显现它的光辉时,人们开始注意到何为“生态文明”,而对现代化浪潮中的离轨者,“无为之道”将让其学会倾听天道自然之声音,从而多一份紧贴大自然怀抱的真性情。 本报记者黄晓娜
罗川山接受记者采访谈学术研讨会目的意义
建设和谐文化的有益尝试
由省社科院、省文化传播学会和惠城区联合主办的“老子学说与当代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昨日在我市召开。这是惠城区首次参与主办的全国性学术研讨活动。昨日,记者采访了惠城区委副书记罗川山,请他谈谈举办这次活动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罗川山说,举办这次研讨活动,是惠城区以实际行动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具体举措。今年4月,惠城区就与省社科院、省文化传播学会筹划举办“老子学说与当代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在省社科院、省文化传播学会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研讨会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并如期成功举行。这次活动得到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参与,其中一些代表是我国研究老子学说的权威和顶级专家。
“老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根基和基础元素之一,其学说中‘和谐’的理念将对建设现代和谐文化产生积极影响。”罗川山说,这次研讨会是一次挖掘、研讨老子思想积极成分,使之古为今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提升惠城区及惠州市知名度、美誉度的一次文化盛会。他表示,惠城区将继续拓展文化交流、研讨的平台,博采众长,正确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更好地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本报记者李郁英 特约通讯员邹新燕 喻 成
关键字: 内容标签:纵论,老子,说与,和谐社会建设,专家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