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传播,而传播媒介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由于网络等现代传媒源自国外,因此在传播领域形成了向“外”看的趋势。但是当我们适当地向“后”看看,就不难发现,有些现代传播媒介自古就有原型,只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有些传播媒介则是从我国古代文化土壤分孽出来后,又吸收了一些新的概念融合而成。因此,我国现代传媒也应该继承中国古代传播机制中的一些适合于我国文化的合理因素。本文拟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传播为例,探讨古代传播机制与现代大众传播的联系,以及对现代传播的启示。
二、唐宋文化传播机制的考察
唐宋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在一千多年前就能普及全国,并影响海外,这主要得利于唐宋时代形成的一套成熟的传播机制:在政府的管理下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传播。
(一)唐宋文化传播的途径
1.石刻传播。石刻就是以石碑为载体,用刀等工具把知识记录下来。古代石刻有儒家石经以及佛教、道教石经等,但以儒家石经为主。石刻是一种由政府控制的古老的图书出版模式,是儒家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儒家石经起源于东汉,历代沿用,一直到清代。由于儒家文化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封建时代的精神脊梁,所以儒家石经完全由政府出版发行。唐朝政府在经书的出版发行方面依然仿照东汉《熹平石经》的做法,由政府大规模地公开出版石书,并立于高等学府内,供学子们免费共享,以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唐代出版石书始于唐玄宗《石台孝经》。唐玄宗亲自书写儒家经籍《孝经》,刻碑以示天下。该碑原立于唐长安国子监,后移置于唐尚书省之西隅。唐代《开成石经》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刻经活动,也是儒家经典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太和七年,唐文宗下旨创立儒家石经,立于国子监讲论堂两廊。这部石刻典籍共刻有儒家12种经书,均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把经书刻在石碑上,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既是为了作为范本供人们校对,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也利于永久保存。俩宋也依然遵照汉唐定规,由政府出版儒家石经。北宋嘉枯六年(1061年)刊《嘉拓石经》于汁梁太学;南宋高宗时刊刻《南宋石经》于临安。
刻于石碑上的这些经书既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封建社会高等学府的法定教材,对于唐宋时代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完全由官方控制的传播途径和方式虽然不能普遍展开,但它重视传播的质量,传播内容的准确性和社会价值都相当高;同时还能使大批读者一同学习,相互交流并及时反馈信息,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2.印刷传播。古代甲骨文、金文、石刻以及人工抄写书籍等传播媒体不利于大量复制,发行数量有限,因此传播力度明显不够。至唐代,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不断完善,印刷出版书籍开始盛行。印刷出版增大了传播的流通量,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唐代雕版印刷主要用于印刷传播佛经、佛画和历书等民间所需用品,不印刷儒家经书。中晚唐开始出现诗文的刊印传播。如元棋作《白氏长庆集序》时说到白居易、元镇诗篇的刊印传播流通情况,“至于缮写模勒,街买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北宋时期,由于印刷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宋王朝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宋代的图书出版印刷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显然,从唐代开始的印刷传播方式不仅使书籍能大量复制并进行跨越时空的传播,而且使书面传播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将上至皇室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涵盖在传播的网络之中0这在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传播范围极为广泛,普通百姓也能获得想要的书籍,文化资源不再为少数人所垄断,唐宋文化知识因此达到前所未有的普及程度。
3.游学传播。唐宋时代的科举考试使得全社会的求知欲高涨,知识分子队伍越来越庞大。许多文人为了开阔眼界并增长见识而走出家门。当大批的知识分子为了一个相同的目的游走于广阔的天地之间,游学这个崭新的求学理念也就应运而生。唐宋时代许多文人都有过游学的经历。最典型的例子应属李白。他“仗剑出国,辞亲远游”,用了近20年的时间漫游大江南北。他一边纵情山水,饱览秀色,写下大量雄奇豪放的作品;一边开展广泛的社交活动,广交朋友,广事干渴,到处投递自己的诗文。他曾以《蜀道难》和《乌栖曲》二诗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赞叹不已,称之为“滴仙人”。此后“滴仙人”的称呼带给李白极大的声誉。李白的作品传播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最后,他的名字传到了皇帝的耳朵中,唐玄宗下诏召见李白。初人长安,玄宗从步荤上亲自下来迎接他,而且对他说“卿是布衣,名为联知,非素蓄道义,焉能致此。”
游学虽是一个学习、创作途径,但更是一个传播途径。文人足迹遍天下,朋友遍天下,作品也随之传遍天下。文人游学传播作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把自己的作品送给朋友或有一定地位的名人,通过朋友和名人传播。李白的名气就是这样传播出去的。
另一种传播方式是题壁,即把作品题写于自己游历之处的墙壁上,南来北往的行人见而读之,就可传播开来。唐宋题壁诗的繁荣与当时游学之风的盛行密不可分。“在师承传授和书本之外,读书人又寻索出一条快捷的吸取知识的渠道,他们既在‘游’中接受自然界的陶冶,也在‘游’中随处随时留下心得感受,这就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传播方式一一门题壁文化。由于题壁利于传播,因而成为古代许多诗人公开发表诗歌的一种方式。随着唐宋游学之风的盛行,题壁文化在唐宋时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台湾学者罗宗涛《唐人题壁诗初探)说:“题壁为一种发表的方式,传播的手段……有公开发表、使其流传的意图。”“对读者来说,读题壁诗也是一种免费的精神享受。题壁诗的读者层次比一般的书籍还多样。所以从传播的角度来看,题壁可以说是一种更为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叫寿人题诗于壁,比其它方式更具有公众性、长久的保存性和传播的便捷性;并且通过题壁发表作品既不需要编辑,也不用向任何机构支付版面费,读者也不受限制地免费获得诗人的文学信息;作者与读者之间免费迅速完成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这与今天的网络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题壁是当时作品传播的有效手段。风景胜地、邮亭释站、酒楼茶肆、寺院道观等地方流动人口众多,信息传播相当快。因此题诗于墙壁上,常能受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它不仅不受时间限制,而且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题壁的作品可以是自己亲自题写,也可以由他人转题,如同互联网上转帖一样。唐宪宗元和间,白居易、元镇诗歌盛行一时,题元、白诗歌于壁者到处可见,正如元镇《白氏长庆集序》所云:“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侯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在当时,上至帝王诸侯,寒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都能随口吟诵白居易的诗歌,可见题壁传播功能之强大。
关键字: 内容标签:唐宋,文化传播,其对,启示,机制,传播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