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在考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问题时,蒋庆等“大陆新儒家”从狭隘的儒学本体论立场出发提出的所谓“以中国解释中国”的命题(25)并不可取。作为21世纪的中国人,我们应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形成发展起来的诸子百家之学都作为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基因”,继承中国文化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精神,创造性地建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适应的新文化。
作者:陈寒鸣
[注释]
(1)《说儒》是胡适的重要学术论著之一。胡氏自称此篇“提出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史上的一个新鲜看法”,并自信“这一个看法,将来可以渐渐得到史学家的承认,虽然眼前还有不少怀疑的评论”。该文初以单行本刊于1934年,后收入“商务版”《胡适论学近著》第一卷,今则见“中华版”《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册。
(2)
(3)徐中舒:《甲骨文中所见的“儒”》,载《四川大学学报》1975年第4期
(4)郭沫若:《青铜时代·驳<说儒>》。又见《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
(5)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140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6)参阅杜维明《“仁”与“礼”的创造性的张力》,见杜氏《人性与自我修养》(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7)孔子尝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
(8)见陈鼓应为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所作“序”,刘笑敢书198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12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10)参阅吕锡琛《道家与民族性格》,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唐明邦在为吕锡琛《道家与民族性格》所作“序”中说:“儒家文化以北方华夏文化为根基,其特点是倾向人文主义;道家文化以南方荆楚文化为代表,其特征在以自然主义为依归。前者重礼法,后者法自然,自成体系,各有千秋。众所周知,重礼法的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在观察人类社会,解决现实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有其独特理论,无愧为经邦济世的伟大法宝;然而在观察自然,研究科学,发展人的独立性格等方面,多有欠缺,逊于道家。法自然的道家,讲顺应天道,回归自然,宣扬人天合一的自然无为之道;在玄思宇宙,揭示生命奥秘,拒斥伦理异化,发展个性自由方面,有其独特魅力,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提供指导原则;然而它在面对社会矛盾,处理人际关系,凝聚社会群体方面,存在较大局限,逊于儒家。正由于儒道二大思想文化,一阴一阳,一柔一刚,对立互补,影响着中华民族性格,使中华民族的性格具有多重特征。”
(1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62页。
(13)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102页,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14)参阅邢兆良《墨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5)梁启超《墨经校释·自序》,中华书局(北京)1941年版。
(16)陆贾:《新语·思务》。
(17)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稿》第90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
(18)又,《吕氏春秋·去私》记载了墨侠派唐姑果非墨辩派的事:“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后日复见,逆而弗听也。谢子不说,遂辞而行。”
(19)鲁胜尝谓:“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惠施、公孙龙祖述其学,以正别各显于世。”(《晋书·隐逸传》)
(20)李泽厚:《墨家初探本》,原载《学习与思考》1984年第5期,收入李氏《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186页。
(22)近代学者罗根泽《庄子外篇探源》疑《天运》篇为汉初作品。
(23)南宋黄震说:“‘六经’之名始于汉。《庄子》书称‘六经’,未尽出庄子也。”(《黄氏日钞》卷五五)
(24)于氏之文收入《中华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25)参阅蒋庆《以中国解释中国------回归中国儒学自身的解释系统》(见http//www.comfucius.2000com/jiangqing.hom)及陈冰、陈寅《以中国“家法”解释中国-----蒋庆访谈录》(见http//www.comfucius.2000com/jiangqing.hom)等。
关键字: 内容标签:诸子百家,先秦,中国文化,之学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