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中国艺术学的当代建构(4)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艺术实践是艺术学兴起和发展的源头活水和现实依据。从上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中国艺术也开始了从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现实主义艺术作品,成为新中国红色艺术的经典。近三十多年以来,中国艺术有了越来越良好的创作环境,从艺术观念到艺术表现形式,出现不断突破和开拓的趋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形态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局面。现代艺术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高雅艺术、民族民间艺术繁荣发展,大众通俗艺术也更加普及。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同生活更加接近与融合。近十多年来,数字艺术快速发展。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大众参与艺术的方式丰富多样。虽然人们对公共艺术的定义和范围仍存争议,但公共艺术的广泛参与性已是不争的事实。近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艺术创造的重大成就,以及近二三十年来我国艺术形态、艺术个性、艺术境界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和与之相关联的艺术观念变革和审美趋向的演变,都为艺术理论研究创新提供了现实的依据。同时,近五六十年来随着大量文物出土,特别是像秦始皇兵马俑、曾侯乙编钟、三星堆等重要文物与大遗址的发现,不断充实、丰富了中国艺术史原有的内容,乃至修正甚至颠覆了其中某些成说定论。考古学的成果,将把艺术学特别是艺术史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外,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可以使我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迅速获得国际视野内艺术学研究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在内的最前沿信息。借他山之石,可以使我们在参考、借鉴外来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创新研究。在这样的情况下,建构当代中国艺术学,编撰一部体现今天中国艺术学研究整体面貌的书系,已是艺术学学科发展的必然。
正是因为当代艺术现象、艺术观念已经和正在发生着的重大变化以及新的史料包括地下文物的发现,都使许多学者形成了以上这样一种共识。2001年初,著名美学家、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朝闻先生向我提出,在这样一个新的时期,希望由我来牵头主编《中国艺术学大系》,集中国艺术研究院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以新的学术观念和方法论,拿出实实在在的创新研究的成果,为建构中国艺术学学术体系奠定基础。我深知这一学术工程理论探索的难度和复杂性,我尊重先生,但不能从命,提出希望由他主持,开始这一实际上是由新的时代提出的学术任务。但先生坚不同意,坚持由我担任主编,并决意推动开始此一工作。他亲自邀了欧阳中石先生等若干位著名学者包括中青年专家来讨论策划编撰问题。到了2003年,先生又郑重提出要由我主编完成此事,并说这是一种责任。他还吟诵白居易的诗:“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意在要我们以渐进的积累,去努力建构当代学术大厦。我请先生把诗句写下来,他写下诗句并题“应文章同志嘱画符,借唐人见识表我对既有趣又艰苦之艺术研究之期待。”他还说自己要抓紧修改及重写《审美谈》、《审美心态》两书纳入大系之中。《中国艺术学大系》的编撰筹备工作从2001年10月启动, 2005年至2006年开始确定各卷作者。令人惋惜的是,王朝闻先生2004年11月11日逝世,他在去世的当月仍在修改着列入大系的《审美基础》。他的书桌上没有合上的是这本书的修改稿。先生最后一次住院期间,我去看他,仍然与我讨论大系的编撰问题。先生念兹在兹,令人感动。我真切体会到前辈学者对后来者承担学术使命的深切期望,再没有理由不承担起这一责任。写作大系总序,忆及此情此景,心中难过,但也更坚定倾力用心完成大系的信念。此间,欧阳中石先生除承担中国书法史、论的撰写,也一直关心大系的编撰,多次给予指导性意见。中国艺术研究院内外的学者非常热心地参与这一学术工程,以严谨的学风和继承、创新的学术态度完成着各自承担的编撰任务。像青年学者张谦,朴实,学识、才气俱佳,他以坚韧的毅力抱病写作,真是与生命赛跑,去世前为自己最后的专著划上句号。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术学,建构,中国,当代
下一篇:中国艺术学的当代建构(2)||上一篇:从传统文化看中国商人的诚信 (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