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吸水性很强,水墨点在纸上会马上洇开,能达到瞬间水墨交融的效果。用浓墨,墨色鲜亮;用淡墨,层次清楚;用复墨,笔笔分清,干后有立体感,不嫌平薄;用焦墨,飞白清晰;用水混墨能产生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有泾渭分明而又相互渗溶的感觉。最初,人们绘画是在墙壁上涂绘;到唐代,开始在纸上作画。至宋代,书画已发展为一种整体的艺术;许多文人学士既是书法家又是画家。所谓“文人画”也从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文人画”的特征是用快速和流利的笔法作画,而洁白、平滑、柔软和有吸收力的宣纸正是适宜这种特征的需要。虽然丝织品也具有上述纸张的一些特性,但价值高昂。此外,用泼、破等墨色深浅法达成的色调效果,也用于宣纸,而难用于丝织品。因此,文人雅逸文化心理的实现,表现在对宣纸特性的把握上。
四、砚与文人雅逸文化心理的效应
砚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的,又称研。东汉以后,才抛开研石,自成一体。中国历史上砚台的品种很多,因制砚的材料不同而出现各种名贵的砚台。其中最名贵的是端砚、歙砚、兆砚、澄泥砚,被称为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砚”。
文人以文为业,以笔墨为生涯,故又常把砚石比做笔耕之地,称为砚田。一方砚天下多少文章书画从此而出。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说:“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取索,可终身与倶者,唯砚而已。”砚不仅为文人书画喜用,而且也反映出文人雅逸文化心理的效应,使访砚、藏砚、赏砚、刻砚,成为文人相会的一种风气。宋代文人视砚为“文玩”。文人从对砚的文玩,意味着摆脱了对效率的考虑,对功利的追求和对名誉的计较,使藏砚表现出文人的学识,赏砚凝聚着文人的高雅。所以,砚呈现的是一种文人的胸襟,也体现着文人雅逸文化心理的效应。
从“文房四宝”整体看文人雅逸的文化心理,表现出文人对自身心灵的固守。儒家的“仕”与道家的“隐”契合成文人容纳万有的胸怀,并透过笔、墨、纸、砚,显现出文人的雅逸文化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贾涛.中国画论论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欧阳中石.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宋)苏易简.文房四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张法.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字: 内容标签:文房,文人,心理,四宝,文化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