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吕少七日谈:屈原洗脚与邓玉娇搏命(2)

编辑:雪竹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野三关,相传因野鸡难飞过,野猪、野兔难越过而得名,是景色秀美、民风淳朴之所。

三闾大夫在湖南期间,爱洗脚,曰:浣缨濯足。显然他也不会料到几干年后,为何在他家乡附近,洗脚成为一种热门行业,而且可以洗出人命。

法律归法律,自有评判。我们只将之当成一个文学化的传奇来阅读。如果对比屈原的故事与邓玉姣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叙事元素上的相似性:一个是才子、忠臣、反抗、冤屈、身陷囹圄,一个是民女、民工、反抗、冤屈、身陷囹圄。

自古以来,才子有难、民女有冤,是普遍的母题,无非都是围绕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旨在展开。而楚人才华恣肆、性情刚烈尤甚,自是抗争愈烈,悲剧迭出。

无论是非曲直,在历史的传诵下,有的人,有的事,注定是要被钉在人类的耻辱榜上的。至于法律的争议,最终都会有平息各方、均衡利益的结论,但与文学跨越时空的价值化叙述相比,无关宏旨。

说起野三关,说起巴东,其实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北宋时的名臣寇准。因虚报年龄,虽考中进士,却未受重用,19岁时被派往山高皇帝远、贪污腐败成风的巴东任县令。

他自小仰慕屈原的高正廉洁,来到偶像故乡附近,自是加倍努力,整肃腐败,秉公断案,并建秋风亭,以示清明高洁,并写下诸多诗篇,扬清激浊、拒腐倡廉,成为一代清官。

又是若干年后,清代有一官员过巴东,听闻当地传颂寇准的故事,十分感佩,于是在县城的一块岩石上写下“楚峡云开”。后来,清末一位落魄的秀才觉得这四个字过于粉饰太平,于是顺手在旁刻下“历叹古今良吏少”。到了民国时期,一位刚来巴东上任的官员,见石壁上只有横批和上联,想起百姓的叹息,感同身受,写下下联:“须知天下苦人多”,遂成一段巴东历史文化叙述上的佳话。

从屈原到寇准,从清代官员到民国官员,从邓玉姣到邓贵大,所有的叙述,核心在于两个字:吏治。这是个政治话题,也是一个文学话题。可叹的是,数千年过去了,在巴东,它依然还是一个话题,一个未尽的传说。

【作者介绍】吕绍刚,1979年12月生于湖北阳新,学者,报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职于人民日报总编室。参著《解读鲁迅经典》(花山出版社)、《醉眼看金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江湖·侠客·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毕业时,老师赠言"思考着,美丽的",是为座右铭。


关键字: 内容标签:屈原,洗脚,邓玉娇
下一篇:一清华学者专著名字谬误多 蒋介石改名"常凯申"||上一篇:文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