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坦承中国文化存在的缺陷,他认为中国文化固有优处,弱点亦多,同西方相比,“我们的社会观、人生观,至少落后人家二百年”。所以会产生这种文化,他认为主要是由于理学吸收了道家与佛教的消极因素的结果。林语堂说,儒家学说在孔孟、墨子时代还是动的哲学,孔子本人就是“活活泼泼的世故先生、老练官僚”,少有静观宇宙的话,注重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到孟子时代,更讲求大丈夫之论,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是到了宋代,由于濂溪、横渠、二程等人出入佛、道十几年,深受道家“主虚、主静、主牝、主柔、主无为,主不可见欲”的影响,再加上佛家看破世情之法,天下事越无可为了。结果,他们虽然未看破世情,却要灭尽人欲,儒教也变为静的哲学,让人凡事不要动,不许动,而东亚病夫之模型乃立。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之下,林语堂说:“至少我少时所看见的村学究,没有一个不是畏首畏尾……说话吞吞吐吐,一生不曾看过张开大口笑一回”
所以,林语堂认为只要我们驱荀韩,直追孔孟,找到儒家的中心思想,与西方比较之,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就可以恢复中国文化的活力。
(姚传德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文化,结构,林语堂论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