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古文重拾:还书的方式 藏书乃文人之癖

编辑:汀滢 来源:北京晚报
 

于水/插图

景清①倜傥②,尚③大节,领乡荐④,游国学⑤。时同舍生⑥有秘书⑦,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即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⑧。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辄卷⑨,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戏耳。”

    ——《泽山杂记》

    注:①景清,明洪武进士,授编修,改御史,建文(明惠帝年号)初历官御史大夫。②倜傥,洒脱不拘。③尚,注重。④明清时期,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考试,称为乡试。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也叫做领乡荐。⑤游国学,即从外地到京都国子监从师求学。国子监,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⑥同舍生,住在一起(同舍)的同学。⑦秘书,秘本、珍本图书。⑧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员,相当于大学校长。⑨辄卷,通篇、全书。

    释文:明初真宁人景清,为人洒脱,不受拘束,但注重气节,考中举人后,便到京城国子监从师求学。当时与一位藏有珍贵稀见书籍的同学住在一起,景清向他借书即假书,不肯借给。(景清)一再恳求,这位同学才勉强答应,并跟他讲定第二天得马上归还。第二天一早,便来催景清还书。景清说:“我不知道借你的什么书,我没有向你借过书呀!”这位同学气愤极了,便告到祭酒那里。随后,景清拿了所借的书去见祭酒,说:“这些都是我夜间所学习的。”说着便一口气把全书背诵出来。祭酒问告状的学生,却背不出一词一句。祭酒很生气竟责他滚开。景清从祭酒那儿出来,马上把书还给了这位同学,说:“我觉得你过于看重所收藏的珍贵书籍了,只不过这一回同你开开玩笑罢了。”

    拾得:古代藏书家,既收藏珍本、孤本书籍,同时,也对外借书给人,尤其对于一些奋进学习的后辈,还格外给予方便。北宋宋敏求,藏书三万卷,有些重要经典,都经他校勘三五遍,因此,大家都很重视借读宋敏求的藏书。他的老家在河北赵州春明坊,不少从外地来此借读书籍的人,便在靠近宋敏求的宅子租屋居住,读者愈来愈多,附近的住宅,开始人满为患,租金便一涨再涨。据说,当时“宅值至为之昂”,也成了一时佳话。藏书,是文人之癖,藏书,不是目的。而是文人求知寻识的极为重要的宝库,既方便自己,也应方便于人。书能为广用,才更显它本身的价值。景清向他同学借书,采用的一种特殊的还书方式,虽然是开了个玩笑,也反映有些人把收藏珍贵书籍,自己不读,也不外借,反而变成了一堆故纸,丧失了原有书籍的价值,至为可惜。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古文,文人,藏书,重拾,还书,方式
下一篇:钱钟书夫人杨绛将出版传记 记录98年风雨||上一篇:鲁迅诞辰127周年反思:他过时了吗?(3)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