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国学始于周 国学原义演变及内核(1)

编辑:秋痕 来源:新华网
 
国学,见于周代,其原义是指国家所设立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国学”一词,出于《周礼·周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与之相似的还有《周礼·周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这里的“国学”,就是指国家的高级教育机构和学校。周代的教育,有国家教育与地方教育之分。地方教育称“乡学”,学校类型有“校”、“序”、“庠”,设在地方的自治单位“乡”、“遂”之中,并由司徒和遂大夫职掌。国家教育称“国学”,设在王城,由乐师、大司乐等官职掌。可见,国学的原义,是指周代中央设在王城的国家教育机构和学校,它与地方的乡学相对。

    周代国学,又有小学和大学之别。按照《周礼正义》所述,周王国的小学,建在王宫南大门的左边,由师氏职掌。而王国的大学,建在国都之南郊,包括辟雍、上庠、东序、瞽宗和成均五所,由大司乐职掌。小学和大学的学生称为“国子”,主要是王太子、王子、公卿大夫之嫡子,他们皆贵族子弟,以与乡学中的平民子弟相区别。子弟八岁入小学,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之文和基本的生活规矩。国子十五岁从小学升入大学(大学的国子还包括乡遂所推荐的贤能),在大学里,他们因时因地依次到辟雍、上庠、东序、瞽宗和成均之中学习干戈乐舞、礼仪典书,大约九年之后毕业。大学教育的目标和步骤,按《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可见,大学教育之道,就是要让贵族子弟获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才德。在周代,由于大学教育是贵族子弟成才的高级阶段,它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修己治人”之才的使命,这使得大学成为周代国学最重要的部分,以至于人们有时把国学与大学教育等同起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国学,义演,始于,内核
下一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故园" 论陶渊明的和谐栖居(1)||上一篇:日本人评《论语》: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