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北京最后的"鬃人"艺人(2)

编辑:秋痕 来源:北京科技报
 
有人统计过,制作一个鬃人大约需要40多道工序。首先是选材,每做一个鬃人,白大成都要选择合适的绸布给鬃人做衣裳,挑选纯正的孔雀翎做头饰;其次是做鬃人身,用胶泥做好鬃人的头部、身 有人统计过,制作一个鬃人大约需要40多道工序。首先是选材,每做一个鬃人,白大成都要选择合适的绸布给鬃人做衣裳,挑选纯正的孔雀翎做头饰;其次是做鬃人身,用胶泥做好鬃人的头部、身体以及底座。胶泥质地坚硬,不会使鬃人“缺钙”而“骨折”;第三阶段就是量体裁衣并上色;最后则是在底座上粘上剪切整齐的猪鬃毛。 

    在鬃人制作的细节方面,白大成也不浪费一丝一毫的资源。很多看似没用的东西,转瞬间就化身为精巧的配饰:废弃的铝片被剪成刀枪、多余的线头被揉成顶缨、剩下的戏装边角料则被裁剪成锦袍。让人赞叹的是,每一个鬃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京剧人物,具有自己独特的面部表情,没有重复。这其中的难度极大,就像描绘微型京剧脸谱一样,先要勾勒出人物的五官,再根据角色需要涂上颜色。且稍不留意就会让鬃人变成“大花脸”,需要深厚的美术功底和长期的经验积累才可以完成。 

    事实上,鬃人最大的玄机就是底座上粘黏的鬃毛,因为这直接关系着铜盘上的精彩“演出”。白大成现场用自己制作的关羽、刘备、张飞和吕部向记者演示了一出《三英战吕部》。“铛铛铛”随着手中木棒的敲打,人物在铜盘里纷纷旋转起来,一时间彩带飘飘、衣裙舞动,刀来枪往、好不热闹。 

    “鬃人底座的鬃毛取材于鬃毛刷子,依靠物理学的共振原理,当人为敲打铜盘时,上面的鬃人也会随之运动起来。鬃毛的稀疏密度直接影响着鬃人的运动,如果棕毛太密集,鬃人运动起来后会显得行动呆滞;如果太疏松,鬃人的身体就得不到平衡,连站立都困难。而且鬃毛还要同时向一个方向略微弯曲,否则也很难实现规律的运动。” 

    一个鬃人,从选材到完工前后至少需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每一个鬃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为了赋予它们生命,工匠需要掌握繁琐的制作步骤以及练就细致的绘画基础,并且对于京剧有浓厚的学识功底。”对于鬃人这样难度极大的技艺传承,白大成表示出了自己的担忧:“鬃人是老北京民间艺术的瑰宝,但难度极大。可惜在这个年代,愿意沉下心来学习的人实在太少了。在北京,乃至全国,只有我一个人能制作出够水准的鬃人来,一些庙会上的鬃人,衣饰的图案潦草不堪,鬃毛的排列也疏密不一,实在看不下去。但愿我能碰见个好徒弟,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童岱 曲立岩

关键字: 内容标签:北京,艺人,鬃人
下一篇:北京最后的"鬃人"艺人(1)||上一篇:山西一老人痴迷做船 细节精美堪比微雕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