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坚守老行当 漳州六旬老伯半世纪的笊篱人生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漳州6月30日电 (余丹 郑德鸿)一捆不锈钢圈、一把钳子、一副老花镜和一双巧手,是苏龙安制作手工笊篱所需的全部工具。在福建漳州芗城区香港路84号,今年66岁的苏龙安与老伴 中新网漳州6月30日电 (余丹 郑德鸿)一捆不锈钢圈、一把钳子、一副老花镜和一双巧手,是苏龙安制作手工笊篱所需的全部工具。在福建漳州芗城区香港路84号,今年66岁的苏龙安与老伴郑秀玉,依然坚守着手工制作铁线笊篱这一漳州的老行当。
  笊篱,闽南漳州习惯上叫“饭篱”,用于捞取食品,达到被捞的食品与油、汤及其它液体分离的目的,是烹饪过程中涮烫及一些食品加工中不可少的工具。
  “如果我不坚持做下去,漳州就没人做笊篱了。”苏龙安和老伴郑秀玉一边制作着笊篱,一边向记者讲述自己半个多世纪的笊篱人生。
  苏龙安兄弟姐妹7人,自幼便跟随着母亲林秀宝学编铁线笊篱。由于当时能编铁线笊篱的人较少,林秀宝萌生了编金属笊篱的想法。1955年,林秀宝买来三把铁线编的笊篱,一个眼一个眼拆开研究,终于弄清笊篱的编法,便试着编,竟然成功。
  如今60年过去了,随着时代的进展,机械加工的笊篱出现,款式新颖多样,但由于手工笊篱比机械加工的笊篱更耐用,质量更好,苏龙安的笊篱依旧“供不应求”。苏家也只剩苏龙安一人延续着母亲的手工笊篱工艺,坚守漳州这一老行当。
  陈阿姨是漳州一家小吃店的老板,也是苏龙安的老顾客。陈阿姨告诉记者,如果苏龙安不再做了,这手工编的笊篱也就难买了。
  为了适应时代,苏龙安将制作笊篱的铁线更换成不锈钢和铜圈等,偶尔忙不过来,苏龙安的女儿苏淑华也会来店里帮着制作。
  苏淑华告诉记者,自己和弟弟都会编笊篱,但由于利润太低,姐弟俩并没有选择这个行业。苏淑华也曾劝父母早日退休享清福,但是父亲一想到老顾客对其手艺的信任,说什么也不肯放弃这门手艺。
  编金属笊篱看似轻松,但由于编时颈部处于固定姿式,时间久了,容易造成颈椎劳损,视力疲劳。编了几十年笊篱的苏龙安,如今患上了颈椎病,视力下降,编笊篱时总要戴上一副老花镜。
  虽然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但可喜的是,为了保护具有漳州特色的传统行业,漳州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日前迈出了实质性保护的关键第一步,正式启动对传统濒危行业进行系列资料的收集整理,为进一步申遗作前期准备。
  如今苏龙安一天最多只能工作2、3个小时,但只要看来前来购买笊篱的老顾客,苏龙安就又充满动力,“只要我手脚还能动,我就要继续编下去”。(完)

关键字: 内容标签:笊篱,漳州,老伯,行当,坚守,六旬,半世纪,人生
下一篇:16米剪纸《清明上河图》亮相西安 创作历时一年半||上一篇:乡村木匠徒手复原失传千年诸葛连弩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