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非遗故事|晋祠庙会既是敬祀神灵_社火-庙会-圣母-迎神赛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4-14  来源:中国驻新加坡旅游办事处  
核心提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名称:庙会(晋祠庙会)编号:Ⅹ-84类别:民俗地区:山西省晋祠庙会庙会一般是在寺庙及其附近定期举行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流行于中国各地。一些大型庙会早在唐代已有一定规模,至今仍传承不绝,影响广泛。各种庙会都有自己规定的会期,大多为某个传统农历节日或宗教及民间信仰纪念日。庙会具有集中性、群体性、固定性的特征。庙会期间,各种民俗活动、技贸活动得以当众充分展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迎神赛会也是庙会的一种形式。起源与


原题:非遗故事 | 晋祠庙会,既是敬祀神灵,还能愉悦身心
核心词:庙会,圣母,社火,晋祠,活动,迎神赛会,山西省,祭祀,铁棍,表演,传统,民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名称:庙会(晋祠庙会)

  编号:Ⅹ-84

  类别:民俗

  地区:山西省

晋祠庙会

  庙会一般是在寺庙及其附近定期举行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流行于中国各地。

  一些大型庙会早在唐代已有一定规模,至今仍传承不绝,影响广泛。各种庙会都有自己规定的会期,大多为某个传统农历节日或宗教及民间信仰纪念日。庙会具有集中性、群体性、固定性的特征。

  庙会期间,各种民俗活动、技贸活动得以当众充分展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迎神赛会也是庙会的一种形式。

起源与发展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祠中的圣母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用以奉祀周武王之妻、姜太公之女和叔虞之母邑姜。明洪武二年(1369年)周武王之妻被加封为“圣母”后,形成了七月初二祭祀圣母的盛典,后逐渐演变成晋祠传统庙会,古称“赛神会”。

  明清以来,赛神会长盛不衰,一直延续至今。

  庙会由最初的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而后发展为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谓之“迎神赛会”,是人们敬祀神灵、愉悦身心的产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到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

  庙会和集市交易融为一体,成为人们敬祀神灵、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

  庙会文化是中国民族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极其复杂、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农民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

  庙会世代延续、传承和发展,历久不衰。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城乡各地庙会兴起,规模可观,值得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在庙会上增加了娱乐性活动。年终岁尾,大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生活,放松娱乐,享受全家团圆的喜悦。

表演形式

  传统赛神会从农历七月初一日开始,历时五天。届时,晋祠水镜台演戏酬神,晋祠附近百姓齐到圣母殿跪拜叩头,上香祈福。

  七月初二是祭祀圣母诞辰的正日,“是日,县、乡、村社的官绅、社首及民众,均要斋戒、沐浴、躬至晋祠,致祭圣母之神。在圣母殿前的献殿,陈设香案祭品,由知县恭读祝文,行礼如仪。”

  从七月初四起,是圣母出行日,地方长者率领四街百姓举办迎送圣母出行仪式,四街组织社火表演。

  社火表演开场好戏为舞龙盛宴,一群朝气蓬勃的后生身着艳丽彩服,手舞长龙,辗转腾挪,鼓绸飘曳,逶迤如飞。

  接下来的十米长杆抖空竹,轻盈纤巧,旋转飞舞,现场观众屏息静观,既担心舞者的安全,又忍不住为舞者精彩的表演欢呼。

  社火巡游的最大亮点当属背棍和铁棍。40多公斤重的背棍扛在肩头,表演者依然步伐灵活稳健,施以戏曲人物妆容的孩子们双腿绑在棍上,随着背棍人的步伐起伏水袖翻飞,雉翎飘动,乍一眼看去,仿佛凌空而来,又飘然而去。背棍后面就是社火巡游中最具华彩的铁棍。

  晋祠庙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目前,晋祠庙会原有的祀神仪式逐渐淡化,演戏从酬神转为娱民。人们在活跃文化生活的同时更看重人际交流,庙会的重心渐渐落在了集市贸易上,传统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日渐消失。

  人们把赶庙会叫逛庙会,一个“逛”字道破了现代人到庙会的心态,为的是寻快乐、看戏、看热闹、会亲访友或交际,晋祠庙会已逐渐演变成了人们调剂生活的一种风俗。

责任编辑:胡梦音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