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士人情怀-;-;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生_儒家-士人-公元-石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4-13  来源: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  
核心提示:“士人”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统称,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个社会精英群体。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也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和传承的重要群体。所谓“文以载道”即是士大夫精神的集中体现。2019年,在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克洛维切维·德沃里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士人情怀-;-;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精神世界”展,作为中克两国文化旅


原题:士人情怀-;-;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精神世界
核心词:士人,公元,儒家,石经,瓷器,馆藏,古铜,理想,青白,文物


  “士人”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统称,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个社会精英群体。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也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和传承的重要群体。所谓“文以载道”即是士大夫精神的集中体现。

  2019年,在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克洛维切维·德沃里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士人情怀-;-;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精神世界”展,作为中克两国文化旅游年开幕式重要活动,共提供馆藏文物90件(套)展出,其中一级品6件。展览以中国古代“士人”为主题,通过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青铜器、金银器、瓷器、玉器、石刻、家具、书画、书籍等文物,体现了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士大夫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人生理想,以及在注重个人品德修养,陶冶性情中所展现的雅致情趣、生活方式、审美态度和哲学思想。

  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带您走进该展,一起了解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精神世界。

  01 “熹平石经”残石

东汉(公元25-220年)

高45 厘米

  秦汉以后,中国古代以儒家为文化正统。因此,士人从小就要接受儒家文化教育,参加以儒家经典为主的科举考试,并以儒家价值观作为行为准则。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士人以“出仕”作为实现自身理想和使命最重要的途径,而欲进入官僚体系,需通过一系列以儒学为本的考试才行。

  此展品为馆藏一级文物。残石原为长方形,上刻隶书经文,前后每面约35 行,每行约75 字。鉴于儒学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 年),汉灵帝命令蔡邕等人以隶书写定《诗》、《书》、《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经。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 年),经蔡邕写定的经书被刻到了石碑上,立在太学,以便读经人校对是正。当时观摹校核经书的士人络绎不绝,车马塞道。汉末战乱,殃及石经,已少有整石存在。自宋代以来,则时有残石出土。

  “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为书法家蔡邕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故又被称为“一体石经”。它集汉隶之大成,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端美雄健,不但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也有很深的影响。

  02 《王琼事迹图》册

明(公元1368-1644年)

佚名绘

纸本 设色

每开纵45.9厘米,横91.4厘米

  中国古代士人大都抱有深刻的政治理想,他们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追求目标,热衷将个人价值与天下国家紧密连接。在这样的人生进取过程中,士人也随之树立起“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胸怀天下,关心民瘼,忧民之忧,造福天下百姓。

  王琼(公元1459-1532年),字德华,号晋溪,山西太原人。伯父王永寿,明英宗时至南京工部尚书。父亲王永亨,成化时曾任昌黎知县、龙琼知州。王琼生活在官宦世家,自幼衣食无忧。

  此图册共49开,其中绘画46开。画面描述王琼一生的生平经历,每开右边贴一黄色小签,对画面进行注释,根据画面内容,大致可分为居家读书、为官和还家三个部分,从芸窗肄业到金榜登名,从职掌十库到总制四镇,从钦赐羊酒到梓里荣归,文可定国、武可安邦,描绘了一位士人理想的一生。

  03 鎏金“中国大宁”铜镜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直径186厘米,边厚0.6厘米

1951年湖南省长沙市出土

  此展品为馆藏一级文物。铜镜镜背鎏金,饰有羽人、灵兽和规矩纹等图案,构图繁复细致,流畅生动,是汉代铜镜中的精品。镜外缘篆书铭文“中国大宁”等53字。此镜铭文表达了希望国家统一安宁,繁荣昌盛的愿望,亦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

  04 璐王中和琴

明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

长120厘米,宽19厘米

  中国古代,琴棋书画称为文人雅士的四大技艺,一直是士人依仁游艺的不二选择,也是士人的标志和陶情养性的工具,与此有关的技能可以体现士人的素质和修养。琴棋书画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风雅文化的象征。

  琴,是士人四艺之首。在诸乐器中,琴的品格最古雅,声情最清穆,最符合士人的雅致情趣。古代士人无论会不会弹琴,一般都会在书房中放置一张琴,作为高雅的文案清供。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最具代表意义的传统乐器,从形制到曲目,从特殊的记谱方式到丰富的演奏技巧,都体现了中国音乐独特的境界。由于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倾向静态、含蓄、典雅,符合儒家中和雅正的思想。

  此琴为仲尼式,玉軫玉足,七弦十二微。琴背刻楷书“中和”二字,意味中庸和谐,这是中国古典审美的理想境界;琴腹刻署名诗一首;琴尾篆书“璐王世传”印一方,琴内有“大明崇祯辛已孟夏潞国制贰伯三拾肆号”。此琴为明末地方藩王府所制,反映了士人对琴乐的喜爱和推崇。

  05 《西陂授砚图》卷

清 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

禹之鼎绘

纸本 设色

纵36.5厘米,横337.5厘米

  此卷为馆藏一级文物。图绘嘉木山石,清波溪流,楼阁台榭,画卷中心树荫下置一书案,摆放着各类文具及水果。一慈眉善目的老者倚案而坐,手持一砚正在授与对面侍立的青年人,被授砚者伸出两手,毕恭毕敬地作欲接纳之状。描绘了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著名学者宋荦在其孙宋韦金20岁时,将所存儿子宋著的砚台授与宋韦金之事。砚台为“文房四宝”之一,为读书人必备文具,是一种既具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的文房用具。宋荦将儿子所用砚台交授给孙辈,并嘱咐其“善用之”,即是士人鼓励子孙努力读书成才,实现自身理想和使命的表现。

  禹之鼎(公元1647-1716年)字上吉,号慎斋,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官鸿胪寺序班,入值畅春园为画供奉。幼师蓝瑛,出入宋、元诸家。尤擅画肖像,为当时著名宫廷画家。

  06 青白釉菊瓣纹花口瓷碗

宋(公元960-1279年)

口径11.2厘米,足径3.7厘米,高4.2厘米

“南海一号”沉船遗址出水

  中国古代士人似乎对酒都情有独钟,不论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无论宴饮聚会、临行分别、落魄愁绪、壮志抒怀,似乎都离不开酒。饮酒之余诵诗读书,口齿余香。

  此碗为宋代酒器。器形典雅,釉色莹润。内外壁皆施玻璃质青釉,具青白玉效果。北宋时期,景德镇陶瓷工匠成功地烧制了色质如玉的青白釉瓷器。这种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的瓷器,得到了宋代士人的喜爱。

  更为难得的是,此碗发现于“南海一号”沉船,该船是南宋初期航行于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的货船,1987年发现于中国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士人所遵循的儒家思想和古代精湛的工艺技术都传播至沿线国家和地区。

  07 饕餮纹青铜鬲

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高23.3厘米,口径15.4厘米

  此青铜鬲为馆藏一级文物。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西周中期以后盛行,常成组出土。这件青铜鬲造型古朴,三鬲足均饰饕餮纹,塑纹工艺细腻,仍带有一些原始作风。

  古代士人以古为雅,爱好金石收藏,连绵不断的文化传统,层出不穷的出土发现,使得士人好古、尚古、敬古的心理格外强烈。在收藏古物之余,士人们还积极著书立说,北宋时期著名的《宣和博古图》即为一部士人金石学研究的力作。

  08 仿古铜釉描金牺耳尊

清(公元1644-1911年)

高26.5厘米,口径16.7厘米,足径7.7厘米

  中国传统艺术在很多领域和很大程度上是仿古艺术或复古艺术。此器即为仿战国时期铜牺耳尊形制,撇口,短颈,丰肩,圆腹,圈足外撇,肩两侧堆贴对称牺耳。通体施古铜彩为地,上绘金彩蕉叶纹、斜方格纹等。

  因器型和纹饰均仿铜器,故称为“古铜彩”。古铜彩瓷烧制始于雍正朝,盛行于乾隆时期。乾隆朝仿古之风盛行,仿铜器而制作的瓷器工艺精湛,十分逼真,不仅造型与原品一致,而且青铜器物的色泽、锈斑、色釉与原物相差无异,反映出乾隆时期瓷器烧制的高超技艺,也是士人阶层博古风尚的体现。

  09 《桐荫语秋图》轴

清(公元1644-1911年)

梅清绘

绢本 设色

纵194.2厘米,横98.2厘米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自然与人息息相关。敬畏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并最终达到“天人合一”之境是中国传统的自然观。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明山秀水不仅仅是美丽的自然景致,更是士人修心养性、寄托理想的精神家园。

  此图绘秋天景象。画幅中间大片的空白将画面分成两个部分,左岸山峰壁立,山脚下有茅亭一座。右岸二株梧桐树高大挺拔,树下二人对坐,其中正面者身着红衣,怀抱古琴,另一人侧首眺望远方。

  画家梅清(公元1623-1697年),字渊公,号瞿山、瞿硎等,安徽宣城人。工诗文,擅书画,所画山水别有意趣。梅清身为士人,寄情书画。此图用笔简逸,图中寄情山水的高士正表达了他忘情尘俗,向往自然的内心世界,是一幅士人创作表达自己情感的绘画作品。

责任编辑:胡梦音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