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广州春园见证国共首次合作大革命由此席_首次-三大-国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1-30  来源:中国新闻网(cns2012)  作者:郭梦媛  
核心提示:(中共百年华诞)广州春园见证国共首次合作大革命由此席卷全国中新社广州1月30日电题:广州春园见证国共首次合作大革命由此席卷全国作者蔡敏婕在广州市越秀区新河浦民国建筑保护区里,有一条小河在古树簇拥中静静流过。河边有三栋样式统一的小洋楼掩映在婆娑绿荫中,时常会有学生慕名而来,站在大门口与其合照。这里曾经是中共中央办公所在地——“春园”,历经近百年风雨,风貌依旧。在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建党100周年之际,中新社记者踏访春园,聆听历史声音。古树绿荫



广州春园见证国共首次合作大革命由此席卷全国

(中共百年华诞)广州春园见证国共首次合作 大革命由此席卷全国

中新社广州1月30日电 题:广州春园见证国共首次合作 大革命由此席卷全国

作者 蔡敏婕

在广州市越秀区新河浦民国建筑保护区里,有一条小河在古树簇拥中静静流过。河边有三栋样式统一的小洋楼掩映在婆娑绿荫中,时常会有学生慕名而来,站在大门口与其合照。这里曾经是中共中央办公所在地——“春园”,历经近百年风雨,风貌依旧。

在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建党100周年之际,中新社记者踏访春园,聆听历史声音。古树绿荫下光影斑驳,恍惚间时光倒流,回到98年前,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

推动国共“首次握手”

走进春园,沿着狭窄的楼梯走上二楼,仿佛还能看到当时代表的身影: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期间,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瞿秋白、张太雷等部分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都住在春园24号,他们一起分析时局,共同研究革命问题,并在此起草大会的宣言和各项决议草案。

上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一年多的工人运动实践,逐渐意识到要战胜强大敌人,仅靠工人阶级孤军奋战是不够的,必须联合国民党等革命党派,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1923年年初,孙中山由上海返回广东,重建广东革命基地。1923年4月,中共中央从上海移驻广州,春园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心。

“当时广州是国民政府的大本营,孙中山进行阶级革命的根据地,召开中共三大的目的是争取形成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朱海仁称,当时对于以什么形式进行合作,共产党与国民党内部有非常激烈的争论。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共三大在广州恤孤院后街31号(现恤孤院路3号)的一栋普通两层楼房里召开。朱海仁称,中共三大确认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道路,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中共三大后,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正式形成第一次国共合作;随后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都得到了发展,大革命的风暴迅速由广州席卷全国。

半世纪调查建起纪念馆

1938年夏天,在广州沦陷前,恤孤院路31号的这栋平房毁于日军炮火,仅存墙基等遗迹。

从1923年至1972年,近半世纪以来,中共三大的会址一度成为不解之谜。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通过采用考古勘察的方法,几经周折才最终确定旧址和原貌,为建立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提供依据。

2006年,由中共三大会址遗址广场、历史陈列馆、春园和旧民居5号楼组成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

随着红【se】文化传播热潮的掀起,入馆人数不断攀升,每年吸引参观者达十余万人次。

此前记者步入外表方形、褚红【se】的纪念馆内,一件件文物展品、一份份珍贵的档案资料、一个还原当年会议场景的高仿真硅胶像,结合声、光、电等展示手段,向后世讲述着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

纪念馆改拓建提升展陈

记者近日踏访纪念馆,发现大部分区域已被围蔽,扩建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副馆长黎淑莹称,由于参观人数逐年变多,原有纪念馆的空间显得比较不足。

“改扩建的工程实施完成之后,展陈面积将扩大超过1400平方米,比原有的展示面积扩大一倍以上。通过展示历史细节,并结合全息影像等手段,呈现中共三大的历史,达到‘见人见时间见精神’的境界。”黎淑莹称,该馆已与荷兰、俄罗斯和台湾地区等进行资料收集,计划在文物、研究、展陈等方面有提升,计划于2021年7月1日对外开放。

“中共三大整体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和人才队伍建设。”黎淑莹称,已成立中共三大研究中心,将其打造成为新型研究中心、学术交流平台和红【se】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完) 【编辑:郭梦媛】
转载自中国新闻网(cns2012)(cns2012)
综合(郭梦媛)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