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在水墨丹青中互学共赏:新西兰民众结缘_弗雷泽-惠灵顿-培训班-图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1-19  来源: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  作者:方华魏思静  
核心提示:11月15日,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书画教室内翰墨铺陈、茶香袅袅,近十名书画班学员向书画教师霍静波敬上清茶,以中国传统方式向尊师致谢,同时庆祝2020年度中心书画培训班圆满结业。自2018年下旬开设书法和绘画培训班以来,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邀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定居新西兰并从事书画教学20余年的霍静波前来授课。迄今为止,该书画班已经推出4期课程,前后共计30多位学员参加了培训,其中不乏新西兰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化爱好者、旅居海外的华人与学习中文


原题:在水墨丹青中互学共赏:新西兰民众结缘中国书画
核心词:惠灵顿,书画,弗雷泽,书法,培训班,学员,图为,水墨画,习练,摄影


  11月15日,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书画教室内翰墨铺陈、茶香袅袅,近十名书画班学员向书画教师霍静波敬上清茶,以中国传统方式向尊师致谢,同时庆祝2020年度中心书画培训班圆满结业。

  自2018年下旬开设书法和绘画培训班以来,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邀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定居新西兰并从事书画教学20余年的霍静波前来授课。迄今为止,该书画班已经推出4期课程,前后共计30多位学员参加了培训,其中不乏新西兰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化爱好者、旅居海外的华人与学习中文课程的年轻一代华裔。

  在书画班学习近一年的弗雷泽·刘便是这样一位年轻人。对他而言,书法与水墨画是一扇深入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窗口,也是他开启寻根之旅,追溯文化渊源的起点。中澳混血、从小在新西兰长大的弗雷泽早前并不会说中文,对中国文化亦知之甚少。随着年龄的增长,追溯文化渊源的心念开始萌生且愈发强烈,故在两年前便开始自学汉语。一次偶然的机会,弗雷泽通过互联网获悉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开设书画培训班的消息,便如获至宝般地报名参加。在他看来,写书法、画水墨画不仅有益于自己深入体会中国传统艺术的神韵和意境,也可帮助自己加深对汉语与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霍静波特意将书法字帖上的古诗词翻译成英文,让学生们在临摹字体之余,能够精准理解这些中国经典诗词的含义及意境。弗雷泽便是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唐诗宋词的美妙与精炼,直言“获益匪浅”。


图为书画培训班学员专心习练书法和中国水墨画(摄影:张健勇)

  在霍静波看来,此番教学正是一次中西文化互学、共赏的有趣经历。据她介绍,授课过程中发现有许多新西兰本地学员会使用西方绘画的思维、视角去理解东方艺术,创作出来的水墨画跟华裔学员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尤其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学员使用西方水彩画颜料来画中国画,尽管采用的是老师教授的中国传统水墨画技法,但作品充满了典型的西洋绘画风格与特征。


图为霍静波指导学生习练书法(摄影:张健勇)


图为霍静波与学生展示书法作业(摄影:张健勇 )


图为霍静波指导书画培训班学员习练书法(摄影:张健勇)


图为霍静波在书画培训班展示中国水墨画(摄影:张健勇)

  在书法教学过程中,这种差异性表现得同样显著。霍静波直言,有些长期学习书法的新西兰学员如今写出的毛笔字非常优美,但运笔间的气势却是“西方式的”。她说,自己不会刻意去纠正学员们的表现风格与表达方式,而是引导他们按照自己掌握且乐意呈现的书法、水墨画技巧,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力,创造出与众不同、彰显个性的书画作品。“这些显现于细微处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令我感到既惊讶又惊喜,也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和教学实践增添了诸多灵感。”霍静波如是说。


图为书画培训班上的作品展示(摄影:张健勇)

  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有感而发:“正如水与墨的交融可产生千变万化的奇妙效果,东西方艺术思维在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的书画课堂上交织、碰撞、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这正是中心推出中国文化课堂、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促进中新两国人文交流时希冀获得的理想效果与可喜收获。今后将继续借助此类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培训课程,搭建起中新两国文化交流与互学、互鉴的桥梁。”


图为书画班学员展示书法作业(摄影:张健勇)


图为书画培训班学员习练中国书法(摄影:张健勇)


图为书画培训班学员专心习练书法(摄影:张健勇)

责任编辑:胡梦音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