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经典重构——2020年上海美术学院具象实验工作室邀请展感言_隐秘的现实-经典重构--实验-学院-展览-艺术家-转换-探索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mSjU6EKJlixJRWm6FU8c4nH7DezSwIzK8Rm9OmG6.jpg

    “隐秘的现实”展览海报

    隐秘的现实

    The Hidden Reality

    2020.9.30—10.07

    开幕 OPENING:2020.9.30 15:30

    策展人 CURATOR:尚辉

    艺术家 ARTIST: 姜建忠、张新权、任传文、殷雄、何军、董文通、石至莹、潘文艳、周胤辰、汪一、游帅、黄菁菁、任璐、庄婕、张迪扬、吴玉琴


    经典重构

    ——2020年上海美术学院具象实验工作室邀请展感言

            在当代美术处于历史发展与转型之际,我们总是希冀看到学院艺术应有的站位与思考。

            在架上艺术的具象实验中,我们隐约感受一种特有的平衡,在经典传承与文化创新之间,在写实与表现的形态之间,赋予灵性而巧妙而寻觅其中的平衡点。也许正是这样的平衡,赋予了诸多学院艺术家们共同的诉求——“如何将现代艺术的理念和手段融进学院艺术”,在今天的上海美术学院象实验具工作室的邀请展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和体会到如是的人文情怀和学术抱负。

            此次展览呈现了具象实验工作室近年来的艺术探索成果,见证了上海美术学院在架上艺术方面的一种历史回应与学术担当。上海美术学院具象实验工作室自2016年成立以来,通过他们的努力和思考,提出相关的研究方向和命题,其核心概念即“经典重构”。他们立足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对学院艺术进行改造,构架了在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参照坐标之间的定位。正如他们的策划书中所写:“在疏理油画史的基础上,重塑经典,专注于既具有经典化纵深感,但又具有当代性的具象艺术实验。既反对僵化的教条主义,也不提倡观念性绘画。主张绘画的视觉传达和油画语言的纯粹性,关注绘画造型与本体语言的探索和实验。在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中寻找“第三条路”:在当代语境中坚持绘画性的回归。”

            本次展览作为工作室系列展的第三回展览,为了深化探讨“经典重构”的课题,工作室邀请了相关志同道合的16位艺术家一起联合参与并共同探讨。他们以“隐秘的现实”的主题,呈现了近年来他们的艺术探索的迹象。在都市生活的境遇之中,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社会生态,表达艺术家的精神向度和“心灵的具象”。

            显然,相关“具象实验”的艺术探索,已经逐渐突破技法语言以及材料的边界,深入到文化心理的样式的层面。当塞尚之问围绕“二度半空间”,展开所见与所知的视觉艺术的呈现时,人们已经感受“现代性”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关联性。这就形成了一个世纪命题,如何在架上艺术中设置具象因素与抽象因素的临界点,而艺术家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心力,在画面中解决这样的临界点的转换。

    46MR7gZnd4mz49pfrBjYG6yzpgLn18PNhJuY3VKp.jpg

    殷雄 《来自科尔沁草原的摔跤手》 2019 布面油画 100x80cm

    CFLTJBTNqEAqlK3LFcOtPKNhAwl8OBFev6ZZJ7Z1.jpg

    殷雄 《维吾尔族老人肖像之一》 2018 布面油画 80x60cm

            具象实验,考量的正是各位艺术家的这种“转换”能力。事实上,所谓的第三条路,也许正是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努力去营造这种转换的“错像”所在。而这种错像,融汇了艺术家对于艺术题材的选择,在于其试图发掘从形象到意象再至心象的智慧印记,其中深沉的文化底蕴所在,以显示画家内心深厚的传统文化情结。为此,我同感于曾经与工作室主持人姜建忠教授一次对话,他以为,在具象艺术中,传统与现代的转化意识和能力,往往是其实验性的关键所在。

            在这次展览之中,我们能够在相关作品中,体会这样的具象与非具象临界点的错觉转换。我们在视觉图像中,解读着历史与现实元素的分解与挪移;在油画语言表达中,分析出潜藏其中细微的色彩变化和生动的笔触。无论是肖像、风景、静物的常规写生样态,还是历史图景、心灵幻想遗留的想象空间,其中相关的轮廓线条的构成与对比,形成了丰富有致的节奏变化;对象在阳光和阴影的变化,色彩层次表现中丰富的形成冷暖对比和纯度与明度的转换关系。——在姜建忠、殷雄、任传文、张新权、何军等艺术名家“前浪”的感召影响下,其他中青年艺术家凭借“后浪”的才学努力,极尽自身的经验和阅历所得所向,作画之中时常流露出传统意象中的图形和色彩的交替显现,彼此相合升腾和闪耀。行笔设色之间,体验着既定的基调和偶发的效果的微妙转换,这种造型活动中理性和即兴之间度的把握,在画面相关肌理痕迹处理方面,显现出画家对于张与弛、紧与松的语言节奏的把握和转化。——这些艺术家凭借各自的阅历与才情,各自真实地呈现着“错觉转换”的具象实验探索的心路历程。

    blvOznEIEdh2SWxY2hNYfXlDOQa42Ac9SE3zye5d.jpg

    潘文艳 《木偶》 2019 布面油画 100x120cm

    Ivp0TPPspMkaTsilOzMZMqNdUYkZubZljobfrgIw.jpg

    潘文艳 《石膏和秤砣》 2018 布面油画 90x130cm

            在相关具象实验探索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分析和提炼出由错像转换中,存在着丰富的非具像化的主观表现因素,其语言转化的一个潜在方向,是在式样特写、图形结构、边线处理、笔触表现等环节,呈现概括与简化平面化倾向。事实上,如何建立自然主题向形式主题之间的转变,这是认识并共鸣于此次具象实验展览一个关键。我们需要为这样的艺术图式,建立科学化的学理与方法。然其中显性的线路是造型语言的深化与提炼;而隐形的境界是具象与非具象元素转化的心灵升华,而其让我们震撼或者沉静的力量,正是和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契合。

            因此,所谓“重构经典”的核心问题所在,正是在中国文化情境中,探索具像与抽象之间错觉转换的临界点,所谓“具象之变”、“意象之幻”和“心象之越”,正是在此临界点方面实现着形象向语言的转化、精神对艺术的超越。上述的这些倾向,皆不同程度地体现在此次具象实验展览的作品之中,归结在架上艺术方面的敏锐探索潜力,其中潜藏着写实语言的新的转型和追求,那就是在形式美的发现和表现方面,通过造化和心象的形构,逐渐寻找新的艺术突破点,在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中,尤其寄托着画家的这种生动而细腻的艺术情感。

    此次展览见证了这样的历史转型。通过他们的努力,逐渐形成了当代学院艺术在“具象实验”方面的多元对话的兼容格局。他们以融合的角度和心态,关注学院内外艺术家的交流与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注当代学院艺术生动而全新的视野。此次展览,跨越学院内外,通过联合协同的形式,使得“具象实验”展览构成了一种可贵的学术课题,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思考和体验方式,认真营造一个关于学院学术建设的一段生动故事。

            就此意义而言,“具象实验”作为学院的创意资源,体现某种学院力量,恰恰在于经典传承、文化创新与社会服务的一体化推进。我们用融合学院内外艺术资源的途径进行交流的同时,实际上已经影响着社会对于艺术的关注度,从单一的审美经验拓展到广阔的社会精神生活再造。作为学院同道及鉴赏学习者,留此展览感言。藉此祝贺具象实验的展览圆满举行,并有效促进架上艺术教学与创作,助力学院美术学科发展,如愿精进前行。

    作者:李超

    上海美院史论系教授、博导

    关键字:实验,学院,展览,艺术家,转换,探索,上海美术学院 隐秘的现实 经典重构
    内容标签: 实验 学院 展览 艺术家 转换 探索 上海美术学院 隐秘的现实 经典重构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