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为吴三桂开脱的史学家常引用一种说法:那时满人关外屯兵十万,李自成有兵号称百万,而吴三桂只有四万多人马,他要么联闯抗满,要么联满抗闯。我就奇怪了,为什么非要二选一呢?首先兵力并不像表面说的那样。满人关外不过十万兵,也就比吴三桂多一倍半,他要是弄个朱家什么人先当个小皇帝,各地勤王应该会来支援,历朝这样的事多了。闯王那号称百万的就更不用提了,后来不还是被吴三桂的四万精兵冲得支离破碎了吗?
其次,你可以不站在夹缝那,把夹缝让出来给满人与闯王面对面,而你吴三桂可以保存实力到他们两败俱伤后再打“复明”旗号而出。这应该是吴三桂当时最好的选择。
但吴三桂为什么没这么选择呢?因为他已经深陷局中了。他怕风险太大,所以要找人入伙,他考虑的不是找人联合的“利”,而是找谁不找谁的“弊”。吴三桂首先考虑的是怎么“不赔本儿”。“联闯”恐怕不赔本,毕竟同为汉人。所以他定下了“联闯抗满”的基调,虽然有个人名节、家族人质上的考虑,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其保存实力的风险意识。
但即使这样,吴三桂也还在边走边看。当探子来报,闯王攻下北京后纵兵劫掠,吴家也被劫了,他还是很镇定;当探子又来报,说吴三桂他爹吴襄被绑,还遭到拷打,吴三桂想“没事,等我到了北京,他们就会放人的”;又有人来报,说陈圆圆被抢走了,吴三桂这才拍案而起,说“男子汉大丈夫老婆都不能保护,这怎么行呢?”于是就下定了“联满抗闯”的决心。
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呢?有人认为他是为了保家人才归“顺”的,我觉得这并不适用于吴三桂,他若以保全家人性命为出发点,怎可能因陈圆圆的消息而轻易改变呢?有人说,这正表现了他的情义。那样的话,他更应以陈圆圆的性命为重,火速赶往京城搭救,反了的话,不是也要置陈圆圆于死地吗?而且《清史稿》里说他当时的表现是“怒”,而不是“急”,只有出于羞辱,才会“怒”。这实际上是激活了一个中国男人传统的财产心理。
还有一个关键的地方,就是他进与退的速度变化。他前往北京走得非常慢,但返回山海关的速度却非常快。这说明,他进的时候是一直处在犹豫与犹疑之中,一直在反复衡量。陈圆圆被抢成了他改变主张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赌徒来说,当一件事儿的概率变大或变小时,他需要一个理由作为改变主意的依据,而陈圆圆正是那个理由。
关键字: 内容标签:赌徒,明清,房奴,唐伯虎,吴三桂赌徒 明清 房奴 唐伯虎 吴三桂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