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拂郎国贡马图》见证元代皇帝外交

编辑:秋痕 来源:内蒙古晨报
 
最近,经内蒙古有关专家研究确认,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元代宫廷画家周朗所绘《拂郎国贡马图》,是现存于世的唯一一幅元代皇帝在上都从事外交活动接见欧洲使者的画卷。

    这幅画卷真实地再现了六百多年前,发生在元上都(遗址位于今内蒙古正蓝旗)的一件中外交流大事。画卷描绘了元惠宗至正二年(1342年),来自欧洲的拂郎国使者,向元廷贡献名马,元惠宗在上都慈仁殿内接见拂郎国使者的历史情景。这幅古画的人物、服饰、马匹、汉文题记等,都是研究元代对外关系史和元上都宫廷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尤为珍贵的是,画师还在画卷处题写了长篇跋文,其文曰:“皇帝御极之十年七月十八日(注:元惠宗至正二年,即1342年),拂郎国献天马。身长一丈一尺三寸有奇,高六尺四寸有奇,昂首高八尺有二寸。(同年月)廿有一日,敕臣周朗貌以为图……”

    据研究:拂郎国与中国的交往始于元初。中统元年(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开平(上都)登上蒙古大汗之位。中统二年(1261年),拂郎国即派使者来到开平府拜见忽必烈。

    元惠宗时,拂郎国使再次抵上都。1336年,元惠宗派遣留住在中国的拂郎国人安德烈等十五人回访欧洲,并致书罗马教皇。罗马教皇应约派以马黎诺里为首的数十人的使团来到中国,于1342年七月抵达元上都,元惠宗在上都慈仁殿会见了来使。马黎诺里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并献上一匹欧洲名马。元惠宗收阅了教皇的来信,命宫廷画师周朗将此次会见情景如实予以描绘,这就是《拂郎国贡马图》的创作始末。在画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元惠宗以及拂郎国使者和养马师、欧洲名马等。

    研究人员认为:拂郎国即古芬兰国。据元代名臣王恽《中堂事记》记载:“中统二年五月七日,是日,发郎国遣人来献卉服诸物。其使自本土达上都,已逾三年。说其国在回纥极西徼,常昼不夜。野鼠出穴,乃是入夕。人死,众竭诚吁天,间有苏者。蝇蚋悉自木出。妇人颇妍美,男子例碧眼黄发”。据此可知,“拂郎国”具有以下特征:一、方位极西,“在回纥极西徼”,而且在“常昼不夜”的北极地区。二、道路极远,“自本土达上都,已逾三年”。三、该国居民为白种人,“妇人颇妍美,男子例碧眼黄发”。与这些条件相符的北欧国家应当为古芬兰国,芬兰与拂郎同音异字,并且具有北极的生态特征和居民的种族特点。古芬兰国人为罗马天主教忠实信众,在十三世纪时曾经代表罗马教皇出使中国。研究者指出:此次他们出使元上都东来的路线,应当循北冰洋沿岸,自挪威北部经科拉、卡宁、亚马尔等半岛,至今叶尼塞河口,沿岸南行,由支流安加拉河入贝加尔湖,溯色楞格河至中游,再穿越蒙古高原、进入内蒙古而至滦河上游的元上都。这条路线即使对今天的人们而言,如果没有飞行工具,其困难的程度也超乎想象。

    综上所述,“拂郎”,又译作“富浪”、“发郎”,拉丁文为Frank。是中世纪时期近东(波斯、阿拉伯)人对欧洲人的称呼,后来被蒙古人和汉人所沿用,实际上专指的是北欧芬兰国。

    《拂郎国贡马图》如同宫廷摄影的画卷,真实地再现了六百多年前北欧古芬兰国与中国友好往来的历史。画师还在画卷处题写了长篇跋文,通过元人在这幅画上的题记,不但可知元惠宗与芬兰国使者及罗马教廷在上都的一段友好交流佳话,而且对元宫廷画家周朗,以及当时人对世界的认识的情况有所了解。

    ①周朗,字朗伯、一字伯高,号冰壶画隐,生卒年不详,元惠宗时人,善画人物、鞍马。至正二年(1342)拂郎国使者进献天马,周朗奉命写生,画《拂郎国贡马图》,揭

    斯(1274-1344)为之题赞。周朗亦工仕女,形神刻画潇洒生动,线条遒劲酣畅。传世作品有《杜秋图》卷(旧摹本),其画继承唐代周日方画风。其画作由清内府收藏,有乾隆、嘉庆、宣统等收藏印,现藏故宫博物院。

    ②所谓“常昼不夜”即“极昼”,和其相对应之“极夜”,乃是“北极圈”地方才有的现象。赵长春、杜新《千湖之国芬兰》第1章《千湖之国》:“这里虽然也有春、夏、秋、冬之分,但冬季长达六七个月之久,夏季却十分短暂。在黑暗的冬天,最北部地区有五十天是见不到日出的极夜。夏天则截然相反,从五月中旬到七月底,太阳终日盘桓于天穹,被称为不落的太阳,这种昼夜不分的自然现象形成了著名的北极奇观。”

    所谓“野鼠出穴,乃是入夕”之“野鼠”,是这一地区秋末进入“极夜”前,从地下栖息处成群出来的哺乳纲啮齿目动物旅鼠。旅鼠以到处旅行而闻名,栖居在阿拉斯加和北欧等北极圈附近。旅鼠体长20厘米,体形短胖。冬天藏在雪下生活,到了夏季,草木茂盛,又隐藏在那里生活。(王大方)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元代,外交,见证,皇帝,马图,拂郎国贡元代 外交 见证 皇帝 马图 拂郎国贡
下一篇:皇上为什么"教唆"陆贽受贿(1)||上一篇:沈从文曾援手卞之琳:为其诗集写附记、出资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