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侯马盟书:分晋图谋随它大白于天下(1)

编辑:秋痕 来源:搜狐
 
 引子 不寻常的一天 

     1965年深冬,勤工俭学的曲沃县农业中学的学生们,又来到侯马秦村考古勘探现场开始工作。同往常一样,黄土从坑内被一锹锹铲出,又被一车车装走,工作井然有序,甚至还略显枯燥。

    没有任何迹象预示着这一天将是极不寻常的一天。不久,一些不起眼的石头片被同学们陆续发现,在这些石头片上薄薄的一层泥土下面,隐约有一些谁也不认识的红色细小的文字样符号。出于好奇,同学们把这些石头片你一片、我一片装了起来,他们完全不知道,这些石头片是什么,也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石头片不久之后对中国考古界、文化界产生的巨大震憾。

    这些石头片就是1965-1966年出土的“侯马盟书”。它见证了春秋末期晋国赵鞅参与晋国内部由六卿内争至四卿并立的一场激烈政治斗争,正是这场政治斗争,拉开了作为标志战国时代开端的“三家分晋”这一重大事件的序幕。

    "侯马盟书”是1949年以来中国考古发现的十大成果之一,也是山西博物院馆藏的十大国宝之一。 

    为什么会有盟书——

    这是晋国诸侯和卿大夫搞小团体、打击敌对势力的约信文书 

    出土“侯马盟书”的盟誓遗址是侯马晋国宗庙遗址的一部分,位于晋国遗址的东部偏南,即今电厂内。1965年12月发掘时,在约4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长方形竖穴祭祀盟誓坑401座,发掘了326座,其中出土盟书的坑40座、地层单位2个,另有3座坑出土卜筮文字。

    盟书坑集中分布于遗址的西北部,竖坑大多为南北向,坑内大多埋有牛、马、羊牲之一种,并有部分坑伴出玉石器。书写盟书的玉石片,绝大多数呈圭形,最大的长32厘米,宽近4厘米,小的长18厘米,宽不到2厘米。盟书文字即是用毛笔蘸朱砂书写在玉石器上。书写文字的玉石器共5000余件,可以辨识的约650余件。其总字数约3000余字,除去重复,单字也有近500个。

    “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晋国卿大夫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亦称“载书”。《周礼·司盟》“掌盟载之法”注:“载,盟誓也,盟者书其辞于策,杀牲取血,坎其牲,加书于上而埋之,谓之载书。”当时的诸侯和卿大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经常举行这种盟誓活动。盟书一式二份,一份藏在盟府,一份埋于地下或沉在河里,以取信于神鬼。

关键字: 内容标签:侯马,盟书,大白于天下,图谋侯马 盟书 大白于天下 图谋
下一篇:参加诺曼底登陆的四位福州人:一人留英三人留美||上一篇:方广锠:世界上查阅敦煌遗书原件最多的人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