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南京作为当时的中国首府,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想知道那时的南京是个什么模样么?别着急,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昨天正式推出的《金陵屐痕》一书,收集了54篇原汁原味的民国“驴友”在南京游玩后写下的游记,全面展示了民国南京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风貌。
江南时报记者 程岚岚
1949年的南京旅游者骑驴出游
《金陵屐痕》的编著者、南京市旅游学会会长邢定康告诉记者,早在清代末年,南京的现代旅游业就出现萌芽,1910年举办南洋劝业会吸引数十万中外人士前来南京旅游。之后,南京就出现了中国第一个现代旅行社——中国旅行社,成为中国现代旅游业的里程碑。“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来南京旅游的人日益增多,意犹未尽的游客,将旅游体验写成游记,登载在由中国旅行社创办的《旅行杂志》上。”《金陵屐痕》收录的,就是民国时期的游记,其中47篇出自《旅行杂志》。
一篇原载于1949年《旅行杂志》上的文章《雨中游屐》,就向读者回忆了其在1946年,与友人在南京自中山陵骑驴往灵谷寺游谭墓,再由谭墓骑驴到明孝陵的过程中,沿途的景色:“一路疏雨蒙蒙,杏花如锦,远山近林,尽入画面。”从当时留下的照片来看,两位骑着驴游玩一番后,在灵谷寺下合影的身影,可不就是今天“驴友”的前身么?而且相当的名副其实。“当时游玩中山陵,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毛驴。”邢定康笑着说,“除了毛驴外,当时还有马车可以乘坐。”
邢定康表示,马车,可是南京当时最有名的两大交通工具之一。“而且马车是有停泊站头的,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大约有6个左右的停泊站头,就像今天的公交站台。其中,大行宫到鼓楼,就有一站。”
中山路在民国时期就已现拥堵
《金陵屐痕》一书,记者简略地翻看了一下,发现该书收录的文章,被分为“览胜篇”、“行游篇”、“交通篇”三个部分,内容涵盖了民国南京的景区景点、住宿、餐饮,以及往来这座城市的城际交通等,可谓民国南京的多方位记录。邢定康表示,之所以做这样的选编,是希望现代人通过民国旅游人的视角,观察和了解古老的南京。
同样刊载于1946年《旅行杂志》上的游记《京华烟云》,就在描述南京风貌的同时,也记录了南京的交通和交通工具。首先,南京留给作者的印象是“大小吉普车多,多得几乎无法估计,在漫长的中山路上,喇叭的声音,此起彼应,没有一刻宁息……”看来,那时中山路上就已经有了拥堵,南京大都市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如此拥堵的路况下,当时的交通警察是怎样指挥交通的呢?这位作者也对此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指挥交通的警察,站在十字路口的平台上,非常肯卖力气。他指挥你的汽车转弯时,整个身体随着他的手势,在平台上也转了一个弯。所以,同时有两部汽车要去两个方向时,他在平台上就要绕一个圈子。”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的强烈的画面感,让读者似乎瞬间看到了69年前(1946年),那个正繁忙指挥着交通的警察。
花75分钟从上海打“飞的”到南京
现在很多吃货想吃某个城市的美食,自驾、坐火车、打“飞的”已是习以为常。但若是把这种行为放到78年前(1937年),你敢想象吗?这不,《金陵屐痕》收录的文章中,就有这么一篇《空中旅行记乐》,作者记录的就是他打“飞的”从上海到南京,游玩以后当天往返的“疯狂”经历。
在这篇文章里,你能看到作者孟述祖花了75分钟,从上海打“飞的”,于早上8点一刻抵达南京,游玩了8个小时后,再乘“飞的”返回上海的完整经过。在这短短8个小时内,孟述祖步行300步游览了当时的党史陈列馆,也就是现在的第二历史档案馆。然后分别使用马车、出租汽车、人力车等交通工具,先后游览了中山陵、夫子庙、灵谷寺、玄武湖等景点,还顺便走访了亲戚。晚上5点零5分,他又乘飞机从南京明故宫机场坐飞机回上海,到家才6点多钟,正好吃晚饭。
“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基本上把南京的交通工具都坐完了。他的一日游体验,可以说为南京旅游的史料增加了丰富的一笔。”邢定康说。
游记处处体现了“小清新”文笔
该书的责任编辑:www.zgny.com
关键字: 内容标签:南京,专程,年前,有人南京 专程 年前 有人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江南时报记者 程岚岚
1949年的南京旅游者骑驴出游
《金陵屐痕》的编著者、南京市旅游学会会长邢定康告诉记者,早在清代末年,南京的现代旅游业就出现萌芽,1910年举办南洋劝业会吸引数十万中外人士前来南京旅游。之后,南京就出现了中国第一个现代旅行社——中国旅行社,成为中国现代旅游业的里程碑。“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来南京旅游的人日益增多,意犹未尽的游客,将旅游体验写成游记,登载在由中国旅行社创办的《旅行杂志》上。”《金陵屐痕》收录的,就是民国时期的游记,其中47篇出自《旅行杂志》。
一篇原载于1949年《旅行杂志》上的文章《雨中游屐》,就向读者回忆了其在1946年,与友人在南京自中山陵骑驴往灵谷寺游谭墓,再由谭墓骑驴到明孝陵的过程中,沿途的景色:“一路疏雨蒙蒙,杏花如锦,远山近林,尽入画面。”从当时留下的照片来看,两位骑着驴游玩一番后,在灵谷寺下合影的身影,可不就是今天“驴友”的前身么?而且相当的名副其实。“当时游玩中山陵,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毛驴。”邢定康笑着说,“除了毛驴外,当时还有马车可以乘坐。”
邢定康表示,马车,可是南京当时最有名的两大交通工具之一。“而且马车是有停泊站头的,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大约有6个左右的停泊站头,就像今天的公交站台。其中,大行宫到鼓楼,就有一站。”
中山路在民国时期就已现拥堵
《金陵屐痕》一书,记者简略地翻看了一下,发现该书收录的文章,被分为“览胜篇”、“行游篇”、“交通篇”三个部分,内容涵盖了民国南京的景区景点、住宿、餐饮,以及往来这座城市的城际交通等,可谓民国南京的多方位记录。邢定康表示,之所以做这样的选编,是希望现代人通过民国旅游人的视角,观察和了解古老的南京。
同样刊载于1946年《旅行杂志》上的游记《京华烟云》,就在描述南京风貌的同时,也记录了南京的交通和交通工具。首先,南京留给作者的印象是“大小吉普车多,多得几乎无法估计,在漫长的中山路上,喇叭的声音,此起彼应,没有一刻宁息……”看来,那时中山路上就已经有了拥堵,南京大都市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如此拥堵的路况下,当时的交通警察是怎样指挥交通的呢?这位作者也对此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指挥交通的警察,站在十字路口的平台上,非常肯卖力气。他指挥你的汽车转弯时,整个身体随着他的手势,在平台上也转了一个弯。所以,同时有两部汽车要去两个方向时,他在平台上就要绕一个圈子。”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的强烈的画面感,让读者似乎瞬间看到了69年前(1946年),那个正繁忙指挥着交通的警察。
花75分钟从上海打“飞的”到南京
现在很多吃货想吃某个城市的美食,自驾、坐火车、打“飞的”已是习以为常。但若是把这种行为放到78年前(1937年),你敢想象吗?这不,《金陵屐痕》收录的文章中,就有这么一篇《空中旅行记乐》,作者记录的就是他打“飞的”从上海到南京,游玩以后当天往返的“疯狂”经历。
在这篇文章里,你能看到作者孟述祖花了75分钟,从上海打“飞的”,于早上8点一刻抵达南京,游玩了8个小时后,再乘“飞的”返回上海的完整经过。在这短短8个小时内,孟述祖步行300步游览了当时的党史陈列馆,也就是现在的第二历史档案馆。然后分别使用马车、出租汽车、人力车等交通工具,先后游览了中山陵、夫子庙、灵谷寺、玄武湖等景点,还顺便走访了亲戚。晚上5点零5分,他又乘飞机从南京明故宫机场坐飞机回上海,到家才6点多钟,正好吃晚饭。
“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基本上把南京的交通工具都坐完了。他的一日游体验,可以说为南京旅游的史料增加了丰富的一笔。”邢定康说。
游记处处体现了“小清新”文笔
该书的责任编辑:www.zgny.com
关键字: 内容标签:南京,专程,年前,有人南京 专程 年前 有人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