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人丁丙(公元1832-1899年),晚清著名学者、实业家。曾与其兄丁申承续祖志,节衣缩食积20年,聚八万卷,藏“八千卷楼”。文澜阁《四库全书》散失后,多方收集和抄补,并编著《武林坊巷志》、《武林掌故丛编》等。丁氏兄弟一生做了好多事,人们主要记住的,是搜集散失的《四库全书》一事,而其他方面似乎就较少谈及。
我读了丁丙节衣缩食的故事,觉得费解:丁家历代殷富,其先祖在宋初藏书八千卷,其祖父在杭州构建藏书楼,其父也“遇秘籍,辄以归,插架渐富”,藏书达数万卷。如果没大笔闲钱,能做到这些吗?而丁丙兄弟经商、兴办实业,日进斗金,毫无疑问,丁家很有钱——仅为搜集战火中散失的《四库全书》,又有谁算得清他俩到底花去多少真金白银?既然不差钱,何故还要节衣缩食?会不会是搞错了?或者是清朝版的富人作秀?
我手头有一份丁丙生活节俭的资料,说的是本地一位收藏爱好者,姓李,早年曾在金华文物市场见到一幅丁丙的花鸟画,画在两张拼接的毛边纸上,白描未着色。收藏者想起自己收藏的一批清末文人的信札里,也有丁丙的两张信纸,一张写在零头纸片上,一张写在半张商号仿单的背面。当时文人信札往来,大多用八行笺或印花笺书写,有钱人哪会在乎这区区一页笺纸?收藏者不禁感慨:富家子弟,连画画的宣纸也舍不得买,“吝啬”程度,简直不可理喻。
丁丙的日常生活确实十分节俭:他“衣敝衣,食粗食,甘之如饴”。他写文稿、信件,往往利用废纸。别人寄给他的信封,都要翻转再用。出门拜客,徒步往来,不坐轿子。拜客的礼服,叫仆人拿在手里,到了人家大门口,才套在自己身上。如此举动,即便今天,又有几人能够做到?这真是一人有一人的活法了。
丁丙把省下来的钱都用在文化事业上了吗?不尽其然。丁丙对于慈善事业和修建西湖等公益行为,出手都很大方。
据史料记载:太平军两度攻占杭州,丁氏兄弟辗转流徙松江、上海等地。每到一地,他们就为救助难民奔波,如开办粥厂、收养难童。同治三年回杭后,他们马上投入到医治战争创伤、安定社会秩序的工作中。首先是掩埋尸骸,由于战乱达五月之久,伤亡惨重,尸骸遍地。丁丙承担起“掩埋局”的工作,拿出家财购买墓地和棺木。战乱造成大量无家可归的难民,丁丙又报请官府设立“难民局”,多方救恤。他还开办了栖流所、粥厂、丐厂,使行乞之人免于转死沟壑。
丁丙不仅在杭州救难恤贫,当外省遭受灾难时也同样尽心竭力地予以救助。他还创设了正蒙义塾、钱江义渡局、救生局、育婴堂、穗遗堂、迁善公所、医药局、牛痘局、恤灾所等,到处可见他忙碌的身影,穷人只叫有事就会想到他。
光绪二十四年,杭州水星阁火药局发生爆炸,震塌民居300余家,压毙数十人。此时丁丙已病势沉重,行将不起,可他还强撑病体集资抚恤受灾之家。
丁丙一生中像修桥铺路之类的善事举不胜举,令杭州百姓十分感动。清太常寺卿袁昶在《丁征君善举二十八事碑》里,列举丁丙在慈善事业和重建杭州方面的二十八项贡献,每一桩都有据可查。大学者俞曲园也赞他:“十万卷收有用图书,四部补完天府册;三千善积无边功德,百年修到地行仙。”丁丙家产本来甚为丰厚,到晚年已经耗费殆尽,以至丁丙死后不多年,丁氏子侄竟因经营亏折,不得不将八千卷楼所有藏书,以七万两银价卖给江苏省江南图书馆。
丁丙去世已有110年,丁氏遗风犹存。曾被评为“杭州十大平民英雄”之一的丁云川,在保护杭州文化事业上同样不遗余力。这种优良传统也成为杭州人的一种精神延续,像前年的汶川地震,青川建设,杭州人就交出了一份像样的答卷,愿这股遗风能世代延续。
关键字: 内容标签:杭州,吝啬,精神杭州 吝啬 精神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我读了丁丙节衣缩食的故事,觉得费解:丁家历代殷富,其先祖在宋初藏书八千卷,其祖父在杭州构建藏书楼,其父也“遇秘籍,辄以归,插架渐富”,藏书达数万卷。如果没大笔闲钱,能做到这些吗?而丁丙兄弟经商、兴办实业,日进斗金,毫无疑问,丁家很有钱——仅为搜集战火中散失的《四库全书》,又有谁算得清他俩到底花去多少真金白银?既然不差钱,何故还要节衣缩食?会不会是搞错了?或者是清朝版的富人作秀?
我手头有一份丁丙生活节俭的资料,说的是本地一位收藏爱好者,姓李,早年曾在金华文物市场见到一幅丁丙的花鸟画,画在两张拼接的毛边纸上,白描未着色。收藏者想起自己收藏的一批清末文人的信札里,也有丁丙的两张信纸,一张写在零头纸片上,一张写在半张商号仿单的背面。当时文人信札往来,大多用八行笺或印花笺书写,有钱人哪会在乎这区区一页笺纸?收藏者不禁感慨:富家子弟,连画画的宣纸也舍不得买,“吝啬”程度,简直不可理喻。
丁丙的日常生活确实十分节俭:他“衣敝衣,食粗食,甘之如饴”。他写文稿、信件,往往利用废纸。别人寄给他的信封,都要翻转再用。出门拜客,徒步往来,不坐轿子。拜客的礼服,叫仆人拿在手里,到了人家大门口,才套在自己身上。如此举动,即便今天,又有几人能够做到?这真是一人有一人的活法了。
丁丙把省下来的钱都用在文化事业上了吗?不尽其然。丁丙对于慈善事业和修建西湖等公益行为,出手都很大方。
据史料记载:太平军两度攻占杭州,丁氏兄弟辗转流徙松江、上海等地。每到一地,他们就为救助难民奔波,如开办粥厂、收养难童。同治三年回杭后,他们马上投入到医治战争创伤、安定社会秩序的工作中。首先是掩埋尸骸,由于战乱达五月之久,伤亡惨重,尸骸遍地。丁丙承担起“掩埋局”的工作,拿出家财购买墓地和棺木。战乱造成大量无家可归的难民,丁丙又报请官府设立“难民局”,多方救恤。他还开办了栖流所、粥厂、丐厂,使行乞之人免于转死沟壑。
丁丙不仅在杭州救难恤贫,当外省遭受灾难时也同样尽心竭力地予以救助。他还创设了正蒙义塾、钱江义渡局、救生局、育婴堂、穗遗堂、迁善公所、医药局、牛痘局、恤灾所等,到处可见他忙碌的身影,穷人只叫有事就会想到他。
光绪二十四年,杭州水星阁火药局发生爆炸,震塌民居300余家,压毙数十人。此时丁丙已病势沉重,行将不起,可他还强撑病体集资抚恤受灾之家。
丁丙一生中像修桥铺路之类的善事举不胜举,令杭州百姓十分感动。清太常寺卿袁昶在《丁征君善举二十八事碑》里,列举丁丙在慈善事业和重建杭州方面的二十八项贡献,每一桩都有据可查。大学者俞曲园也赞他:“十万卷收有用图书,四部补完天府册;三千善积无边功德,百年修到地行仙。”丁丙家产本来甚为丰厚,到晚年已经耗费殆尽,以至丁丙死后不多年,丁氏子侄竟因经营亏折,不得不将八千卷楼所有藏书,以七万两银价卖给江苏省江南图书馆。
丁丙去世已有110年,丁氏遗风犹存。曾被评为“杭州十大平民英雄”之一的丁云川,在保护杭州文化事业上同样不遗余力。这种优良传统也成为杭州人的一种精神延续,像前年的汶川地震,青川建设,杭州人就交出了一份像样的答卷,愿这股遗风能世代延续。
关键字: 内容标签:杭州,吝啬,精神杭州 吝啬 精神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