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从孔子和李白的武功说起 为何后世文而不武(2)

编辑:秋痕 来源:光明网
 
实际上,在古代中国,特别是宋代之前的古代中国,文人有武功并非什么稀奇的事情。因此文人中有些武功高强的人物也并非异类。班超能投笔从戎,也正是因为他身体好。祖逖闻鸡起舞,也并非是起来跳交际舞,而是舞剑,是练习武功。

    追溯到先秦,实际上对“士”的要求都是文武双全,那时的士人也的确多是能文能武。即使是后来,文士和武士逐渐开始有分工,文士也往往兼为武士。汉晋隋唐各代文人习武也都并非奇特。中国的文人逐渐形成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的形象,实际是在宋代才开始的。


    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是武将出身,但是当国之后,却对武人深怀戒心。他认为武人往往是战乱的祸首,而要天下太平,就不能让武人有太高的地位权力。因此高调重文轻武,文人考中状元,可以披红戴花到街市上夸耀,而武将的地位却远远低于文官,甚至接近罪犯。


    即使一代名将狄青,也照样会被文官所轻视。宋代文人中也有武林高手,比如辛弃疾就是一个,他能够率领数百人杀入二十几万人的大营,而刺杀营中的叛徒。但是,他的命运也是被削去兵权。在这之后,文人“文”而不“武”的倾向逐步加强,最后才形成了我们现代中国人心目中的文人形象——像京剧小生那样文弱,娘娘腔而又胆小。遇到事情没有主张也没有胆魄,往往反倒需要美人去救他们。他们唯一的长处,就是“读书好”,能考上状元。

    士人做不做武林高手,对中国民族性格有影响吗?在我看来,这不仅有,而且还不小,我们设想如果李白不习剑术,身体虚弱无力,我们还能想象他会有那种大鹏一般雄浑的气概吗?虽然心理上的勇气并不完全依赖于身体的强壮,但是,身体上的虚弱往往会减弱一个人精神上的气魄,减弱一个人的勇气和心理力量,这却是一个确定的倾向。京剧小生那样柔美的男性,可能会心细如发,但是在决断力上,一般的确是比较差的。读书本身,也许并不需要强壮的体魄,但是一个人要从事实务,却不能没有一个至少比较强健的身体。因此,文士们身体的虚弱化,总体上也必定导致了文士决策上越来越偏于怯懦化,导致了文士经略实务上越来越能力弱,或者说文士的行动力越来越弱。中华民族之积弱难振,也和这一点不无关系。

    好在明代出了个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民族性,使之没有更衰弱下去。王阳明自己善于射箭,在和军人比赛时,曾经以三箭都命中红心的成绩令士兵惊叹,虽外表瘦弱但实际强壮。王阳明的遗风,影响了曾国藩以及后来许多士人,成为了中国人的一个重要文化资源。

    心灵并非受限于身体,所以体弱者也可以有刚勇之气,正如珍贵植物的生长,不仅仅取决于土地,而更多取决于种子。但是身体毕竟是心灵的所寓,沃土必定适合培育良种,所以强健的身体必定对强大的精神有辅助作用。当今之世,才能卓异之士,应该力排宋代之后文士的颓风,恢复从孔子到李白诸多古士人的武勇精神。士人的身体强,则利于强其精神,士人的精神强,则利于强我种族,强国之梦,必从强民开始。

    《中国的人心与文化》,朱建军著,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定价:28.00元

关键字: 内容标签:武功,而不,后世,李白,说起,孔子和武功 而不 后世 李白 说起 孔子和
下一篇:戚继光选兵不要伶俐人 认为这些人是油滑之徒||上一篇:从孔子和李白的武功说起 为何后世文而不武(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