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曹禺《雷雨》国内发表伊始未火 传到日本引轰动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政协报
 
1933年的毕业季,对曹禺而言,堪称是人生的转折点。
  其实,曹禺一开始是就读于南开大学的政治系。后来,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在南开大学就读两年后,赴清华大学参加考试,被顺利录取。后来,曹禺转入清华大学的西洋文学系,从二年级开始读起。
  进入南开大学的第一年,他就担任《南开双周》的戏剧编辑。从那以后,他开始构思《雷雨》,打算写一部话剧。
  从南开到清华的这两年间,尽管一直在苦苦构思,但《雷雨》的结构和人物性格,始终无法在曹禺的脑中鲜明起来,更无法让他满意。那时的曹禺,一是年纪太小,二来也没什么阅历。对于《雷雨》的驾驭,自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到了清华的第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曹禺作为清华抗日宣传队的队长,要经常下乡,进行宣传活动。在这期间,和各类人都有了充分的接触。此时的曹禺,阅历渐丰,而《雷雨》中各种人物的性格,也逐渐鲜明。
  在这之前,曹禺尽管在报刊上陆续发表文章,但所发表的文章和话剧并无关系。直到他毕业这年,对《雷雨》的构思已经长达5年。在这5年中,无数个日夜,曹禺脑中想的全是这部剧本。在脑中,他早已对剧本进行了无数次的修改。
  1933年毕业前夕,曹禺一边写论文,一边开始写《雷雨》。其实,他早已打了无数遍的腹稿,写出来自然不是什么难事。完成后,又经过数次修改。后来,巴金看到这稿子,主张立即发表。
  但是,《雷雨》发表后,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反响。后来,这话剧通过留学生,传到了日本,反倒在日本引起轰动。当时,郭沫若在日本,看了《雷雨》的演出后,立即撰文赞赏。于是,《雷雨》后来又在国内举行首演,结果造成了轰动效应。
  也就是从这以后,曹禺一发不可收拾,以多部话剧奠定了他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关键字: 内容标签:日本,雷雨,伊始,轰动,传到,发表,国内,曹禺日本 雷雨 伊始 轰动 传到 发表 国内 曹禺
下一篇:古人出书故事:吕不韦自费出版 还自我“炒作”||上一篇:揭秘清朝皇帝为何亲猎虎:演练祖上传下来的技能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