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上不是说了吗?将进门,问谁在;将上堂,高声扬;将入户,眼向下。这些都是为了让居室里边的人有个准备。如今你连个招呼也不打,就闯进了媳妇独居的内室,因而看到了她劈腿而坐的样子,这是你礼节不周,怎么能怪你媳妇呢?于是,孟子自愧失礼,打消了休妻的念头。
“孟子欲休妻”这一典故,意在说明居家礼仪,尽管其中也有“劈腿”的细节,与当下流行的“劈腿”概念,名虽同而义不同。在我国古代礼仪中,向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之说。那么,怎样坐才算符合礼仪呢?
在一些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古人正襟危坐的情景:先撩起袍服前摆,双膝依次跪地并拢;再撩起后摆,臀部落在脚跟上;双手平伸,扶于膝上;抬头挺胸,目不斜视。这种姿势,既端庄,又体面,还能体现敬重,是我国古代最标准、最正规的坐姿,通常称为跪坐,亦称正坐。
至少在汉代以前,人们在正式场合都是这样坐的。大约是正襟危坐太过严肃、呆板,也比较累人,后来,随着裤装和桌椅板凳的普及,跪坐就渐渐地淡出了礼仪规范,但在日韩等一些东南亚邻邦,还部分地保留下来。有人据此提出恢复跪坐,显然不够现实,因为居住条件和生活习惯都不允许。
上古时期,人们穿着宽袍大袖、两襟相掩的衣裳。这衣裳两字,各有所指,所谓“上衣下裳”。衣者,依也,用来遮蔽上身;裳者,裙也,用来遮蔽下体。连体裙称作“裳”,长裙则称为“常”。那时还没有包裹下体的裤子,“裳”也好,“常”也好,说白了都是盖住下体的遮羞布,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防止走光。所以《礼记》中有“劳毋袒,暑毋褰裳”,就是说,做活时不能袒胸露背,夏天也不要把裙摆撩起来。
在桌椅板凳之类的家具没有普及之前,古人席地而坐,双膝若不并拢,衣裙若不垂敛,就很容易暴露下体,让人感到难堪,跪坐的礼仪便由此推广开来,成为公开场合坐姿的惯例。臀部坐地,两腿叉开,双膝屈起,称为“箕踞”,这在古代会被视为不雅,也是极不礼貌的姿势。当然,非公开场合又另当别论。孟子休妻的理由,在《韩诗外传》中只有一个字“踞”。字典的解释是:古人席地而坐,将两腿八字形分开。说白了,不就是劈腿吗?(摘编自大公报 作者:贝一中)
关键字: 内容标签:孟子孟子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