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二日,鲁迅日记云:“下午须藤先生来诊并注射讫。”治疗暂告一段落。但十五日日记即云:“九时热三十八度五分。”同日致曹白信(注明“鲁迅口述,许广平代笔”)云:“注射于十二日完结,据医生说:结果颇好。但如果疲劳一点,却仍旧发热,这是病弱之后,我自己不善于静养的原故,大约总会渐渐地好起来的。”十六日日记:“下午须藤先生来诊并再注射。”鲁迅再次陷入“还不能离开医生”的境况。十七日,鲁迅致许寿裳:“弟病虽似向愈,而热尚时起时伏,所以一时未能旅行。现仍注射,当继续八日或十五日,至迩时始可定行止,故何时行与何处去,目下初未计及也。”
七月二十三日,鲁迅日记:“下午须藤医院之看护妇来注射,计八针讫。”治疗又告一段落。同日致雅罗斯拉夫普实克:“我因为今年生了大病,新近才略好,所以从八月初起,要离开上海,转地疗养两个月,十月里再回来。”行期由“本月底”推迟到“八月初”了。
八月一日日记:“上午邀内山君并同广平携海婴往问须藤先生疾,赠以苹果汁一打,《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一本。即为我诊,云肺已可矣,而肋膜间尚有积水。衡体重为三八。七启罗格兰,即八五。八磅。”二日致沈雁冰:“注射已在一星期前告一段落,肺病的进行,似已被阻止;但偶仍发热,则由于肋膜,不足为意也。医师已许我随意离开上海。但所往之处,则尚未定。先曾决赴日本,昨忽想及,独往大家不放心,如携家族同去,则一履彼国,我即化为翻译,比在上海还要烦忙,如何休养?因此赴日之意,又复动摇,惟另觅一能日语者同往,我始可超然事外,故究竟如何,尚在考虑中也。”同日致曹白:“我的病已告一段落,医生已说可以随便离开上海,在一星期内,我想离开,但所向之处,却尚未定。……总之,就要走,十月里再谈罢。”这是鲁迅病情最乐观的一段时间了,已经说“在一星期内,我想离开”;但“赴日之意,又复动摇”——具体原因,他讲得明明白白。
鲁迅去世后不久,黄源在《鲁迅先生》一文(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中所述,与此正相符合:“那时天气渐渐热起来,他本想七八九三个月往日本去养病。起初想到镰仓,那里须藤先生有熟人,可以就近照料,但觉得离东京太近,怕新闻记者绕缠。后来想到长崎,有一天我去,看见书桌上放着两本《长崎旅行案内》之类的旅行指南书。但在长崎没有熟人,他觉得住Hotel太贵,住‘下宿’或租‘贷家’又太麻烦。‘那时我要一天到晚给他们(指家里的人)当翻译了。’他说。‘我想告雨来帮忙吧,她暑假里在东京反正天热,不读什么书,有些事情她可帮许先生应付。’我说着。……‘不,她从东京赶去路太远,过些时再说罢。’他婉辞谢绝了。”所提到“雨”即许粤华,笔名雨田,黄源当时的妻子,正在日本留学。
八月七日,鲁迅致曹白:“我还没有走,地点和日期仍未定,定了也不告诉人,因为每人至少总有一个好朋友,什么都对他说,那么,给一个人知道,数天后就有几十人知道,在我目前的景况上,颇不方便。信件也不转寄。一者那时当停止服药,所以也得更减少看和写;二者所住的地方,总不是热闹处所,邮件一多,容易引人注意。”同日致赵家璧:“我的病又好一点,医师嘱我夏间最好离开上海,所以我不久要走也说不定。”但就在这一天,日记云:“往须藤医院,由妹尾医师代诊,并抽去肋膜间积水约二百格兰,注射Tacamol一针,广平,海婴亦去。”自此先是须藤助手钱君,继而须藤自己每日来注射,鲁迅又复“不能离开医生”了。
八月十三日,鲁迅致沈雁冰:“说到贱体,真也麻烦,肺部大约告一段落了,而肋膜炎余孽,还在作怪,要再注射一星期看。大约这里的环境,本非有利于病,而不能完全不闻不问,也是使病缠绵之道。我看住在上海,总是不好的。”同日日记:“夜始于淡[痰]中见血。”病情更严重了。
八月十六日,鲁迅致沈雁冰:“转地实为必要,至少,换换空气,也是好的。但近因肋膜及咯血等打岔,竟未想及。杨君夫妇之能以装手势贯彻一切者,因两人皆于日语不便当之故也。换了我,就难免于手势急中开口。现已交秋,或者只我独去旅行一下,亦未可知。但成绩恐亦未必佳,因为无思无虑之修养法,我实不知道也。倘在中国,实很难想出适当之处。莫干山近便,但我以为逼促一点,不如海岸之开旷。”则赴日本的念头并未完全打消,而日本之外,他始终没有明确说出一个打算去的地方。
八月二十日,鲁迅致赵家璧:“待到去信转辗递到,他寄回信来,我又不在上海了,……我想在月底走,十月初回来。”次日日记:“下午须藤先生来注射,于是又一环毕,且赠松鱼节三枚,手巾一合。”但二十三日日记云:“九时热七度八分。”二十五日致母亲:“男病比先前已好得多,但有时总还有微热,一时离不开医生,所以虽想转地疗养一两月,现在也还不能去。到下月初,也许可以走了。”这是鲁迅最后一次预计出行时间。
关键字: 内容标签:鲁迅,悬案,日本,死亡鲁迅 悬案 日本 死亡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七月二十三日,鲁迅日记:“下午须藤医院之看护妇来注射,计八针讫。”治疗又告一段落。同日致雅罗斯拉夫普实克:“我因为今年生了大病,新近才略好,所以从八月初起,要离开上海,转地疗养两个月,十月里再回来。”行期由“本月底”推迟到“八月初”了。
八月一日日记:“上午邀内山君并同广平携海婴往问须藤先生疾,赠以苹果汁一打,《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一本。即为我诊,云肺已可矣,而肋膜间尚有积水。衡体重为三八。七启罗格兰,即八五。八磅。”二日致沈雁冰:“注射已在一星期前告一段落,肺病的进行,似已被阻止;但偶仍发热,则由于肋膜,不足为意也。医师已许我随意离开上海。但所往之处,则尚未定。先曾决赴日本,昨忽想及,独往大家不放心,如携家族同去,则一履彼国,我即化为翻译,比在上海还要烦忙,如何休养?因此赴日之意,又复动摇,惟另觅一能日语者同往,我始可超然事外,故究竟如何,尚在考虑中也。”同日致曹白:“我的病已告一段落,医生已说可以随便离开上海,在一星期内,我想离开,但所向之处,却尚未定。……总之,就要走,十月里再谈罢。”这是鲁迅病情最乐观的一段时间了,已经说“在一星期内,我想离开”;但“赴日之意,又复动摇”——具体原因,他讲得明明白白。
鲁迅去世后不久,黄源在《鲁迅先生》一文(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中所述,与此正相符合:“那时天气渐渐热起来,他本想七八九三个月往日本去养病。起初想到镰仓,那里须藤先生有熟人,可以就近照料,但觉得离东京太近,怕新闻记者绕缠。后来想到长崎,有一天我去,看见书桌上放着两本《长崎旅行案内》之类的旅行指南书。但在长崎没有熟人,他觉得住Hotel太贵,住‘下宿’或租‘贷家’又太麻烦。‘那时我要一天到晚给他们(指家里的人)当翻译了。’他说。‘我想告雨来帮忙吧,她暑假里在东京反正天热,不读什么书,有些事情她可帮许先生应付。’我说着。……‘不,她从东京赶去路太远,过些时再说罢。’他婉辞谢绝了。”所提到“雨”即许粤华,笔名雨田,黄源当时的妻子,正在日本留学。
八月七日,鲁迅致曹白:“我还没有走,地点和日期仍未定,定了也不告诉人,因为每人至少总有一个好朋友,什么都对他说,那么,给一个人知道,数天后就有几十人知道,在我目前的景况上,颇不方便。信件也不转寄。一者那时当停止服药,所以也得更减少看和写;二者所住的地方,总不是热闹处所,邮件一多,容易引人注意。”同日致赵家璧:“我的病又好一点,医师嘱我夏间最好离开上海,所以我不久要走也说不定。”但就在这一天,日记云:“往须藤医院,由妹尾医师代诊,并抽去肋膜间积水约二百格兰,注射Tacamol一针,广平,海婴亦去。”自此先是须藤助手钱君,继而须藤自己每日来注射,鲁迅又复“不能离开医生”了。
八月十三日,鲁迅致沈雁冰:“说到贱体,真也麻烦,肺部大约告一段落了,而肋膜炎余孽,还在作怪,要再注射一星期看。大约这里的环境,本非有利于病,而不能完全不闻不问,也是使病缠绵之道。我看住在上海,总是不好的。”同日日记:“夜始于淡[痰]中见血。”病情更严重了。
八月十六日,鲁迅致沈雁冰:“转地实为必要,至少,换换空气,也是好的。但近因肋膜及咯血等打岔,竟未想及。杨君夫妇之能以装手势贯彻一切者,因两人皆于日语不便当之故也。换了我,就难免于手势急中开口。现已交秋,或者只我独去旅行一下,亦未可知。但成绩恐亦未必佳,因为无思无虑之修养法,我实不知道也。倘在中国,实很难想出适当之处。莫干山近便,但我以为逼促一点,不如海岸之开旷。”则赴日本的念头并未完全打消,而日本之外,他始终没有明确说出一个打算去的地方。
八月二十日,鲁迅致赵家璧:“待到去信转辗递到,他寄回信来,我又不在上海了,……我想在月底走,十月初回来。”次日日记:“下午须藤先生来注射,于是又一环毕,且赠松鱼节三枚,手巾一合。”但二十三日日记云:“九时热七度八分。”二十五日致母亲:“男病比先前已好得多,但有时总还有微热,一时离不开医生,所以虽想转地疗养一两月,现在也还不能去。到下月初,也许可以走了。”这是鲁迅最后一次预计出行时间。
关键字: 内容标签:鲁迅,悬案,日本,死亡鲁迅 悬案 日本 死亡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