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韩非子为秦王揭秘亡国之征:臣子逢迎谄媚(2)

编辑:秋痕 来源:深圳晚报
 
珍宝器物、美色歌舞,这些东西使得君王贪图安乐享受,乐不思政,这也就离亡国之祸不远了。
  亡国之征二
  君王嗜好奢华滥用民资民力
  说到这,韩非看了看秦王嬴政,对他说:“这些因为君王的爱好,而最后身死乃至国灭的例子简直是太多了!不用心于国政,反倒是对珍宝器玩这些没用的东西感兴趣,就是本末倒置,秦国先君早就懂得利用这个来吞灭别国,还望大王不要忘了这些教训啊!” 
  韩非说道:“国家的君王如果豪奢不良,胡乱折腾百姓,浪费国家钱财与资源,这是很危险的,会亡国的。像夏桀,他文武双全,力大无比,但是却骄奢自恣,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大小工程天天不断,光修建的酒池,里面都可以行船,普天之下,有力气的人都给他干活服役去了。还有商纣王,也是聪明过人,力能搏虎,但是却居功自傲,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修建豪华的宫殿园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使得国库空虚,使百姓疲惫和怨恨,到最后,百姓们都帮着他的对手来反对他,而这都是他们不知道爱民惜民,只会瞎折腾造成的啊!”纣王通宵达旦地饮酒取乐,喝得都忘了今夕何夕,问他身边的人,也都不知道,于是派人去问他的叔父箕子:“今天是什么日子?”箕子吓死了,一个君王喝得七荤八素,连日子都忘了,这个国家还有什么指望?
  韩非子说:“君主贪得无厌永不知足,追求财利贪图获取,国家就会灭亡”。
  其实韩非说的这个最关键的,恰恰是秦王日后最疏忽的。嬴政后期,可谓是在全国范围内狠狠地折腾百姓,又修长城,又建阿房宫,又筑自己的陵墓,真的是劳民伤财。最后,大家受不了繁重的徭役,才有了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秦国也落得个短命的二世而亡的下场,后世的隋朝也是如此,试想嬴政要是真的记住了韩非子所说的这番话,秦国后来会是这样的命运吗?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是韩非的这番预言,是值得历代统治者深思的。
  韩非子希望君王对自己的嗜好一定要加以节制,否则,骄奢淫逸,会国败身亡。
  从前商纣王用象牙筷子吃饭,他的叔父箕子看见了,心中一惊,说:国要亡了。人们说,你太大惊小怪了,用个象牙筷子吃饭,就会亡国?箕子说:用象牙筷子吃饭,就一定不会用陶土做的粗罐子盛汤,一定要用犀牛角和宝玉做的杯子才相称;用犀牛角做杯子,就一定不会用豆类的叶子熬汤,就一定会去品尝牦牛、大象和豹子的幼胎;品尝这些美味佳肴,就一定不会穿着短小的粗布衣裳在茅草屋下吃饭,一定会穿着九层的华美锦衣,住豪华宫殿。照这样下去,恐怕天下的财物都不够纣王享用。我害怕出现这样的结果,所以对他的开端感到恐惧。过了五年,商纣王建起酒池肉林,最终自取灭亡。韩非子说,天下的大事一定开始于细微,要防微杜渐。观察事物也要从事物的萌芽状况开始,这才叫做见微曰明。
  难道这些个人享乐的喜好是不能改变的吗?并非如此。齐王喜欢穿紫色的衣服,上行下效,齐国的人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后来发展到,在齐国用五匹素色的衣料也换不到一匹紫色的衣料,齐王为紫色衣料的昂贵而发愁。太傅劝说齐王道:“《诗经》上说:‘君主自己不身体力行,百姓就不会相信。’现在大王想要国民不穿紫色的衣服,就请大王自己先脱下紫色的衣服去上朝。如果君臣有穿着紫色衣服进见的,大王就说:‘站远点!我讨厌闻到这种紫色衣服的味道。’”于是齐王就这样做了,当天,朝中就没有穿紫色衣服的了;当月,京城就没有穿紫色衣服的了;当年,国境之内就没有穿紫色衣服的了。
  亡国之征三
  臣子投君王所好逢迎谄媚
  听了韩非的话,嬴政是深有感触,玩物丧志实在可怕啊,接着向韩非问道:“除了君王的骄奢淫逸会导致亡国之外,现在还有情况也会亡国呢?”
  韩非子说,大臣对于君主的谄媚也是非常需要加以留意的。
  春秋霸主齐桓公有两个大臣,一个是为齐桓公主厨的大臣易牙,因为桓公想吃人肉,他把自己的儿子煮熟了献给桓公;一个是竖刁,因为桓公喜好女色,竖刁挥刀自宫来为桓公管理后宫三千佳丽。这两个人极力迎合君主的口味,桓公以为他们是忠臣,谁知最后饿死齐桓公的,正是他们。易牙和竖刁勾结,趁桓公生病发动叛乱,堵塞宫门,桓公被饿死,死后三个月不能下葬,蛆虫都爬出了门外。
  韩非子说:齐桓公的军队横行天下,成为五霸之首,最后却被他的臣子所杀,灭掉了他的赫赫名声,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被臣子的谄媚所迷惑。通常来说,君主若表现出讨厌什么,群臣就会把这方面的事隐藏起来;君主若表现出喜好什么,那么群臣就会夸大其辞,硬说自己具备这方面的才能。君主表现出他的欲望,那么群臣的各种情态便会找到表现的机会。齐桓公被饿死后无人收尸安葬,蛆虫都爬出来了,成为天下的笑谈,这说明,如果昏乱的君主亲近阿谀奉承的臣子,不依法办事,最终的下场就是身死国灭,死而不葬。
  亡国之征四
  大臣骄奢淫逸中饱私囊
  大臣的骄奢淫逸,哪怕是有功之臣的过分要求,也是需要警惕的。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管仲有很多要求。有一天,管仲闷闷不乐地说:“我虽然很得宠,但我的地位还很低。”齐桓公说:“那好,把你的地位提到高氏和国氏两个贵族之上。”过了几天,管仲愁眉不展地说:“我虽然高贵了,但我还是穷得很。”齐桓公说:“好办,国家税收的十分之三归你。”又过了几天,管仲心事重重地说:“我虽然富了,但我与君主您还是不够亲近。”齐桓公于是立管仲为仲父。
  韩非子说:“这管仲到底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治国之道呢?不致力于彰明法治,去先去伸手要宠信和爵禄。这是贪图富贵的臣子。”
  大臣的中饱私囊也是极度危险的。
  春秋后期,晋国的执政大臣赵简子,派税官去收赋税。临行前,税官问赵简子:“这次收税的税率是多少?”赵简子回答道:“不轻不重最好。税收重了,国家富了,但老百姓穷了;税收轻了,老百姓富了,但国家穷了。你们如果没有私心,这件事就可以做得很好。”
  这时,有个叫薄疑的人对赵简子说:“依我看,您的国家实际上是中饱。”赵简子还以为薄疑说自己的国家很富呢,十分高兴,还故意问薄疑是什么意思。薄疑直截了当地说:“您的国家上面国库是空的,下面百姓是穷的,而中间那些贪官污吏都富了。”赵简子听了这话十分吃惊。这说的就是,中饱私囊的官吏太多,虽然朝廷收的赋税不算多,但是财富都让这些当官的占有了,到最后,老百姓也困苦,国家也穷弱,单单养肥了一帮贵族。
  秦王想想,对啊,这样一来,国家也没实力,百姓们也对国君有怨言,认为是赋税太重的缘故而不会真心效力,这要是有大事,可就危险了啊。范雎入秦之前,魏冉用事,他富于王室,专权跋扈,假秦国之威而给自己谋利,百姓们日子日渐贫苦,秦国霸业也停滞不前,只是肥了魏冉自己啊!那个时间要是再长点,秦国能否有今日之事还未可知啊!
  亡国之征五
  大臣以权谋私买官卖官
  大臣卖官那就更加危险了。
  韩非子说:“大王啊,还有,如果官职可以依靠权势取得,爵禄可以用钱财买到,国家也可能会灭亡。”这就涉及到更核心的选人用人了。韩非子认为,选人用人必须依法而行。如果放弃法令而听从私人请托,群臣在上面出卖官爵,从下面获取报酬,这样一来,奸臣越来越得到进用,有才能的臣子就被排斥,这样臣民就会怨恨,臣民怨恨,国家就会灭亡。
  圣明的君主施行官职和爵禄的目的,是为了提拔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并奖励有功劳的人。所以说,有德才的人享受丰厚的俸禄,担任很高的官职,功劳大的人获得尊贵的爵位,享有丰厚的赏赐。任命贤德的人官职要估计到他的才能,授予臣子爵禄要考量他的功劳是否相称。因此,贤德的人不隐藏自己的才能,有功劳的人乐于向君主进献自己的功业,所以君主的事情能办成,而臣子的功业能建立。
  现在却不是这样:不考核一个人是否贤德,不评定一个人是否有功劳,任用诸侯所看重的人,听信左右近侍的禀告,有人在朝堂之下出卖官爵用来收获私利和树立自己的党羽。所以钱财多的人就买官而成为尊贵的人,通过君主左右近侍交往的人,通过请托而成为权势显赫的人。有功劳的大臣得不到评定,官职的变动颠倒混乱。所以有德才的人事业懈怠而不努力做事,有功劳的人堕落而轻慢自己的职业,这是亡国的风气啊!
  秦王听韩非这么说,忙问,“还有什么,请先生赶紧道来!”
  韩非子说:树木折断一定是经过虫蛀,土墙倒塌一定是因为有了裂缝。但是树木虽然生了蛀虫,没有大风是不会折断的,土墙虽然出现了裂缝,没有大雨是不会倒塌的,请君王细细思量,好自为之!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些亡国之征呢?那只有一个字:法。治国之道,必以法立。

关键字: 内容标签:韩非子,秦王,逢迎,臣子,谄媚,亡国,揭秘韩非子 秦王 逢迎 臣子 谄媚 亡国 揭秘
下一篇:清代“高薪养廉”:养廉银为薪水的10倍到100倍||上一篇:金庸曾为《明报》写时评专栏 用笔名“徐慧之”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