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件事是刘伯温帮朱元璋选宰相。明朝第一位宰相李善长是朱元璋的老乡,开国后,他被封为韩国公,列为文臣第一。李善长当宰相时,刘伯温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这种安排表明朱元璋对刘伯温生了戒心。刘伯温学识与执政能力均在李善长之上。朱元璋离不开刘伯温的学问,但又害怕刘伯温用自己的学问来对付他。因此,他给刘伯温的定位是:只允许议政,不允许执政。
当了皇帝后,朱元璋猜忌心日重,老害怕手握重权的开国功臣谋反。有一天,他把刘伯温找来密谈,就撤销李善长宰相职务之事征询意见。刘伯温当即表示反对。他说:“李善长资历老,又练达,能调和诸位大将及勋旧的矛盾,适合当宰相。”朱元璋大惑不解道:“李善长多次构害于你,欲致你于死地,你怎么还为他说话?”
刘伯温顿首答道:“朝廷换宰相,就好比大房子换立柱。立柱必须是一根又直又粗又长的大木头,方可支撑房梁的重量。皇上首先得找一根新的大木头,方可把旧的立柱换掉。如果用一堆小木头捆起来充当大木头去换立柱,那么,这座房子最终会倒塌。”
后来,李善长终究还是被杀掉了,朱元璋找了3个在他看来可以当作“立柱”的人,再次向刘伯温征询意见。刘伯温仍是摇头。他一一分析说:“杨宪有相才,无相器。”
朱元璋问:“何为相才,何为相器?”
刘伯温答:“相才指才能,相器指气度。杨宪有宰相之才,却无宰相的气度。他好与人计较,不能做到心静如水。”
朱元璋问:“那汪广洋呢?”
刘伯温答:“心胸偏浅,盛于杨宪。”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
刘伯温打了个比方说:“犹如用腐木做了个车辕,谁还敢驾这样的车呢?”
朱元璋有点不高兴,说:“我选的宰相,没有哪个比得上你老先生。干脆,这个宰相你来当好了。”
刘伯温小心回答:“臣疾恶太盛,又耐不得细繁。若强当宰相,必然会辜负陛下的大恩。天下这么大,何患无才,惟愿明主悉心访求。只不过,方才说到的这三个人,的确都不能当宰相。”
刘伯温的这次议政,肯定有违圣意。因为此次谈话之后,杨宪、汪广洋及胡惟庸都先后拜相,但不久又相继被朱元璋诛除。事后检点,朱元璋承认刘伯温识人更高一筹,却对刘增大了戒心:一个人把什么都看得这么透彻,对猜忌成性的朱元璋来说,绝不是一件让他愉快的事。
胡惟庸构陷刘伯温
洪武四年(1371)年,刘伯温在追随朱元璋11年之后,终于如愿以偿退休归田。退休之前,在京城最后一个春节,刘伯温写了一首《元夜》,内有“君王注意防骄佚”这样的句子。他可能是看到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一面正在消失,而骄横之气正日益滋长。
61岁的刘伯温回到老家后,既为避祸,也为娱心,便彻底做了一名田舍翁。他每日只做两件事:饮酒和弈棋。当地官员慕名求见,他一概谢绝。尽管如此谨慎,还是惹来了大祸,差点让朱元璋砍了脑袋。
南田有个地方叫淡洋,一直是个盐贩聚齐、盗贼出没的地方。刘伯温还乡后,淡洋的治安状况并没有改善。为家乡计,亦为朝廷计,刘伯温委托儿子刘琏给皇帝上书,建议在淡洋设立巡检司,调派军队驻守,使奸民无法作乱。
这封信没有通过中书省,而是直接送给了朱元璋,尔后朱元璋将信批到中书省处理。时任左丞相胡惟庸看到奏书,心里头很不是滋味。当初,刘伯温在朱元璋面前说自己既无宰相之才,亦无宰相之德,胡惟庸早恨得牙痒痒的,拿到刘琏的信后,他便找来心腹密谋报复之计。
不久,被胡惟庸派往青田调查的兵部官员回来,向朱元璋上奏了调查结果。说是刘伯温夜察天象,看到淡洋有“王气”,便想在这里建造自己的墓地,以利后代。但淡洋居民极力反对不肯迁出,刘伯温想借朝廷之力,设巡检司以驱民。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胡惟庸的构陷。这位奸相太了解朱元璋了,皇帝最忌某地出了“王气”。朱元璋顿时暴跳如雷,即行下旨褫夺刘伯温的俸禄。
圣旨到达南田之日,刘伯温诚惶诚恐,即刻前往南京向朱元璋当面谢罪。朱元璋在气头上,也不召见。刘伯温便以待罪之身客居京城三年有余。这期间,胡惟庸深得朱元璋信任,取代汪广洋当上宰相。刘伯温得知消息后,对儿子说:“我早就看出胡惟庸不是好人,如果我的话不灵验,那便是苍生的福气。”
风烛残年的刘伯温,面对一个忌恨于他的皇帝,一个欲置他于死地的宰相,可谓凄风苦雨度日如年,不久病倒于客邸。胡惟庸假传圣旨,指派御医前来问诊。据说吃了御医的汤药后,刘伯温腹中便长了一个拳头大的石头。
刘伯温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于是在洪武八年三月(1375)上书乞求返还故里,朱元璋批准。刘伯温回家不到一个月,便撒手尘寰。
“看尽西风木槿花”
刘伯温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看出朱元璋的魄力及才能超迈群雄,是值得辅佐之人。他的遗憾之处,在于对“伴君如伴虎”认识不足。他不是不懂,他知道多疑与侥幸之人不可共谋国事,但他已将全部理想都寄托在朱元璋身上。五十而知天命,他在天命之年追随朱元璋效命王政。在这条路上,他走了15年。这条路既辉煌灿烂,又残酷凄冷;既轰轰烈烈,又战战兢兢。
有一种传说,刘伯温吃的药,是胡惟庸接受朱元璋的密旨而安排的。朱元璋每次接见刘伯温的后代,都要否定这件事。这可能出于两层原因:一是他的确指使胡惟庸下毒,所以要作“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辩解;二是他真的与此事无关,反复申述,是想还自己一个清白。此事悬疑,姑且不论。但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感情由浓转淡,由言听计从到猜忌日深,却是不争的事实。
天下未得的时候,朱元璋给刘伯温写信,都是以“顿首奉书伯温老先生阁下”起头。当了皇帝后,他再给刘伯温写信,便去了“老先生”三个字,而换成了“尔刘基”。特别是刘伯温死前一个月收到的《御赐归老青田诏书》,开头就盛气凌人:“朕闻古人有云: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尔刘基栝苍之士……”
未遇明君之前,刘伯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遇上朱元璋之后,他变得谨小慎微、一饭三省。垂暮之年,刘伯温反思自己的生命际遇,写过《无题》三首,今录其第三:
黄鹄高飞云路遐,野凫谋食但泥沙。
山中樗栎年年在,看尽西风木槿花。
当生命如樗栎无人看重的时候,便会想着如何去当人人夸奖的栋梁。一旦当上了栋梁,回头一看,还是樗栎逍遥自在。读刘伯温晚年的心路历程,令人慨叹不已。
关键字: 内容标签:忌恨,称帝,名士,哪位,促成,野心,朱元璋忌恨 称帝 名士 哪位 促成 野心 朱元璋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