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近代史学大师的论述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不是他写得多,而是识见高远,心思细密。我们读大师的论述,不是看他写了什么,而是看他想些什么。如果我们阅读的时候,不断地问,他在想什么?他为什么这么想?我们就可以学到他的方法。余英时是钱穆的大弟子,但他说从两位陈先生(寅恪、援庵)学到很多;缪钺在北京大学读了两年,家贫休学,自我阅读,他说受惠于王国维、陈寅恪很多。这些都是阅读大师论述得到好处的例子。
大师的作品很多,我们是否都要读?当然不是,而是挑选最重要的,也就是把他们最得意的作品仔细研读。我想,读钱穆不妨读《先秦诸子系年》,只需读〈序〉,再挑几篇即可;读陈寅恪则不妨读《柳如是别传》,尤其第二册《钱柳姻缘》,读一部分也就够了。我自己很佩服陈垣(援庵),觉得他的作品真是精美,每读一次,都有收获。例如,〈大唐西域记撰人辩机〉与〈吴渔山的生平〉,材料如此之少,如此之偏,但能勾勒出完整的图像,更重要的是呈现出深厚的感情,真是了不起。
三、阅读一点非常敏锐的文字
我们能否体会古人幽微的感情,在于是否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而这种能力应该是可以培养的。多读好的文学作品,诗、词、小说、戏剧等名家作品,必有好处。我想提供另外一个阅读的方向,读读现代人的某些作品,它们的特点是作者眼光极其敏锐,描述亲眼所见的真实世界,见微知著,发人深省。我们细心阅读,领会必多。我举两本书作为例子:一是赛巴斯提安?哈夫纳著《一个德国人的故事:1914~1933哈夫纳回忆录》;另一是何伟(Peter Hessler)写的《甲骨文──流离时空里的新生中国》。两本书的作者观察入微、感受敏锐、表述准确,读这类的书,必有助于我们对于人世事物的深刻认知。
有人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对话”,我想除了可以用现在的关怀探究过去,而有新的解读,我更相信,我们对现代的事情,甚至今天的事情,有了深入的认知与感受,对于理解古代的事理,体会古人的心情,也会大有帮助。我们对于现代世界的深入认知,不应来自报纸、电视,以及朋友之间的谈话,应该来自公认深刻精美的作品。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是一个格调问题,好作品呈现了高格调,我们应该学习。
宋人,在我看来,有其特色,他们没有魏晋人物的风流潇洒,不像唐人的豪迈干练,他们有着高远的理想,也多少带有点神经质,是不容易知道他们内心想法的。我们如果没有一点认知的能力,恐怕很难有所理解。我们认知宋人想法的能力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何兆武所说的“灵心善感”,而这是可以经由自我阅读培养出来的。
(摘编自台湾《历史月刊》250期作者:张元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
关键字: 内容标签:宋人,想些宋人 想些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不是他写得多,而是识见高远,心思细密。我们读大师的论述,不是看他写了什么,而是看他想些什么。如果我们阅读的时候,不断地问,他在想什么?他为什么这么想?我们就可以学到他的方法。余英时是钱穆的大弟子,但他说从两位陈先生(寅恪、援庵)学到很多;缪钺在北京大学读了两年,家贫休学,自我阅读,他说受惠于王国维、陈寅恪很多。这些都是阅读大师论述得到好处的例子。
大师的作品很多,我们是否都要读?当然不是,而是挑选最重要的,也就是把他们最得意的作品仔细研读。我想,读钱穆不妨读《先秦诸子系年》,只需读〈序〉,再挑几篇即可;读陈寅恪则不妨读《柳如是别传》,尤其第二册《钱柳姻缘》,读一部分也就够了。我自己很佩服陈垣(援庵),觉得他的作品真是精美,每读一次,都有收获。例如,〈大唐西域记撰人辩机〉与〈吴渔山的生平〉,材料如此之少,如此之偏,但能勾勒出完整的图像,更重要的是呈现出深厚的感情,真是了不起。
三、阅读一点非常敏锐的文字
我们能否体会古人幽微的感情,在于是否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而这种能力应该是可以培养的。多读好的文学作品,诗、词、小说、戏剧等名家作品,必有好处。我想提供另外一个阅读的方向,读读现代人的某些作品,它们的特点是作者眼光极其敏锐,描述亲眼所见的真实世界,见微知著,发人深省。我们细心阅读,领会必多。我举两本书作为例子:一是赛巴斯提安?哈夫纳著《一个德国人的故事:1914~1933哈夫纳回忆录》;另一是何伟(Peter Hessler)写的《甲骨文──流离时空里的新生中国》。两本书的作者观察入微、感受敏锐、表述准确,读这类的书,必有助于我们对于人世事物的深刻认知。
有人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对话”,我想除了可以用现在的关怀探究过去,而有新的解读,我更相信,我们对现代的事情,甚至今天的事情,有了深入的认知与感受,对于理解古代的事理,体会古人的心情,也会大有帮助。我们对于现代世界的深入认知,不应来自报纸、电视,以及朋友之间的谈话,应该来自公认深刻精美的作品。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是一个格调问题,好作品呈现了高格调,我们应该学习。
宋人,在我看来,有其特色,他们没有魏晋人物的风流潇洒,不像唐人的豪迈干练,他们有着高远的理想,也多少带有点神经质,是不容易知道他们内心想法的。我们如果没有一点认知的能力,恐怕很难有所理解。我们认知宋人想法的能力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何兆武所说的“灵心善感”,而这是可以经由自我阅读培养出来的。
(摘编自台湾《历史月刊》250期作者:张元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
关键字: 内容标签:宋人,想些宋人 想些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古代公务员都是无房户 苏轼的宿舍曾是“楼歪歪”||上一篇:史可法曾认为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