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民国名流淘旧书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读书人喜逛旧书摊,一些踏破铁鞋无觅处的书,于无意中得之,大有“茫茫流沙喜淘金”之感,此乐亦是趣。所以逛旧书摊,又雅称“淘旧书”。民国时期,经常淘旧书的人群中不但有为稻粮谋而不得不“看白书”的凡夫俗子,也有许多“来此徜徉,喜不释卷”的社会名流。 
  鲁迅早在日本读书时,就喜欢逛旧书摊,买回了大量古旧书籍。回国后在教育部任职,住处靠近古玩街琉璃厂,便常常前往淘宝。他的日记1912年5月12日记载“下午至琉璃厂,历观古书肆,购傅氏《纂喜店丛书》”等;1914年1月31日记载“午后同朱吉轩游厂甸,遇钱中季、沈君默”;1914年2月8日记载:“……观旧书,价贵不可买,遇相识者甚多”;1923年旧历正月初六记载:“又在小摊上得《明僮录》一本,价一角。”鲁迅特别记明“小摊”两字,多少表现出一种意外收获的兴趣。回国后的20多年时间里,他购买了1.4万册图书,很多是淘来的旧书。
  王国维也喜欢逛书摊,据他的孩子回忆,父亲最常去的地方是琉璃厂。一去就要消磨大半天,古玩只是看看,书是必须反复摩挲,如果遇到想买的书,就要非买不可。因此,古玩店及书店的老板都认识他,也乐于卖书给他。美学家朱光潜更是旧书摊的常客,每次从北大进城办事,必会挤时间顺便到旧书摊转转,淘回几本自己喜欢的书。闻一多的一首诗,形象地描画了淘旧书的引人魅力:“诗爱苏髯书爱黄,不妨妩媚是清刚。摊头蹀躞涎三尺,了愿终悭币一囊。”
  其实不只文人囊中羞涩才来淘旧书,也有 不少达官贵人常来觅宝。当时南京的夫子庙旧书摊虽不及北京的琉璃厂那样赫赫有名,但也有人为生活所逼低价卖出心爱的藏书或破落世家子弟把先人藏书低价变钱,造成不少珍本秘籍流入旧书摊。所以当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以至国府主席林森等社会名流,以及名教授吴梅、胡小石等等,都喜欢星期天来淘书,偶有所获,便喜不自胜。淘到金子是常有的事,沈复的《浮生六记》就是经人在冷摊上发现才付梓的。
  当然也闹过笑话,旧书摊往往新旧杂陈,兼卖通俗新期刊。20年代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连载问世时,一时洛阳纸贵。
  这部小说以近代史上确有其事的湖南平江、浏阳两县县民争夺赵家坪为经,以昆仑、崆峒两派弟子分别助拳为纬,并融入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张汶祥刺马”,牵引出两大武林门派的恩怨情仇,被人视为中国第一部正宗的武侠小说。小说描写太过真实可信,以至当年国民党军统头子戴笠曾大上其当,派人日夜监视夫子庙旧书摊,想要找出书中的剑侠,留下不少笑料。
  如今,那些曾经流连在旧书摊的民国名流们,都走进了发黄的纸张里,在某个角落无声地等待着我们。等待我们或站或蹲、挑挑拣拣,突然目光定格、内心喜悦,然后小心翼翼、如获至宝般地从众多旧书中捧起它们,再去重温一个个神圣而又经典的梦……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 文:杜良灿)

关键字: 内容标签:名流,旧书,民国名流 旧书 民国
下一篇:胡传考察琼州提出"治黎"建议 记录民俗风情||上一篇:清朝邮差照曝光 工衣上印"大清邮差"字样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