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清朝候补官员的清苦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新闻网 
 
清朝盛行新官候补,称之为“需次”。郑板桥等名人都被需次过,王朝璩(qú)还写了一本《需次燕语》的书。清末县官李超琼在《日记》中说,他考中进士后到苏州,和他一起需次的达48人之多!一位叫唐崧甫的海南籍候补县令已经候补了20多年;另一位叫刘黎阁的福建候补县令,候补了26年,甚至连临时差事也没捞到过一次! 
  与李超琼同龄的候补知县查普荫,候补了几年,贫病客死他乡了;他的同乡王竹更可怜,需次了20年,穷得脸无肉像,好容易在病中得了个荆溪县令,却在得到消息的4天后死了。
  清初实行这种候补制度,人数尚可控制。清中期以后无论是通过科举考试,还是用钱捐官,都需要追加投资才得到实缺。加之督抚等有力者的“保举”之类,实际上候补早已无序。
  清朝实行异地任职,虽然是候补,也必须到任职地衙门上班。他们“十年寒士苦,万里故乡遥,抖擞青袍,叹头衔七品县官小,此恨难消。乍出京城甜如枣,这才知道一身到此系如匏。”乐孜孜地中举得了官衔,等待他的却是“三分西债利难饶,零星小帐门前讨。”送往迎来无虚日,还要受尽上司侮辱、盘剥。
  《履园丛话》中有首后来当了太守的朗苏门诗慨叹:“要做骆驼(喻中举入翰林,谓其高视阔步)留种少,但求老虎(喻下榜就得实缺)压班多。”候补的两年中,他最怕的就是通知宴客或集会的“知单”,虽然参加者在上面写个“知”,不参加可以写个“谢”字婉拒,可是有几个能够得罪?
  清末需次上的陈伯弢等人请以道台出任江南陆师学堂总办的俞明震出席聚会,俞明震就是《鲁迅日记》中多次提到 “恪士师”。俞明震为陈伯弢他们着想说:“寒风吹脚冷如冰,多恐回家要上灯。寄语乌衣贤令尹,腌鱼腊肉不须蒸。轿夫二对亲兵四,食量如牛最可嫌。轿饭若教收折色,龙洋八角太伤廉。”不仅浪费时间,除了餐饮之外,他一个人出门的随从,每人一角银子就是八角。请客不可能就请他一个,如果排场更大的官员们都来了,打发轿夫亲兵之类,开销就动辄百余名。(龚敏迪,文章摘编自香港《文汇报》)

关键字: 内容标签:清苦,候补,清朝,官员清苦 候补 清朝 官员
下一篇:日军曾在太原设集中营 为掩耳目称工程队||上一篇:《永乐大典》副本屡遭厄运 正本至今下落不明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