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的金湖县拥有高邮湖、宝应湖、白马湖三湖,建县前称“高宝湖西”。解放战争期间,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得该地区斗争频繁。1986年3月的一天,金湖县陈桥乡南堆村二组农民伍华锋在拆旧屋时,在灶前檐柱下挖出三枚方形铜印,皆篆刻阳文,依稀辨认出这是解放战争期间根据地政府机关使用的印章。日前,记者在金湖县档案馆看到了这三枚印章,当地人把这叫做“官印”,它是见证了金湖人民革命斗争史实的珍贵实物档案。记者了解到,在保护这三枚印章过程中还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
113
江苏省档案局
联合出品
本期协办单位
淮安市档案馆
金湖县档案馆
本期撰稿人
江苏省档案局 杨益群 蔡红
淮安市档案局 谈有法 顾文
金湖县档案局 束小平
雷兴科 陈力非
扬子晚报记者 徐醒
鸣谢
金湖县党史工委 陈学文
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向江苏省档案馆提供档案征集线索,联系电话025-83591838
珍贵印章
3枚铜印章各有一斤多重
三枚印章皆篆刻阳文,一枚刻为“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之印”,外形完好,长、宽、高(钮顶至底部)均为6厘米,铜质,重695克。第二枚刻为“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印”,外形完好,缺钮,长、宽均为7.5厘米,高3厘米,铜质,重587克。第三枚刻为“淮南苏皖边区津浦路东行政专员公署印”,缺钮,长、宽均为7.4厘米,高1.3厘米,铜质,重549克。
关于三枚印章的历史,金湖县档案馆专家雷兴科告诉记者,三枚铜印是1946年7月华中第三行署从淮南北撤鲁南,途经金湖时遗失。
当时的情况是,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又挑起全面内战。1946年6月,从津浦路西到津浦路东,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大举进犯淮南解放区,7月底已侵占了金湖境内金沟河以西地区。9月22日,两淮失守,运河线被国民党军控制,高宝县(金湖县前身)干部武装100多人奉命北撤,金湖地区沦入敌手。淮宝北撤干部武装开始了收复失地的艰苦斗争。
见证根据地建制的演变
金湖县党史专家陈学文告诉记者,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于1940年4月成立,下辖来安、天长、高邮、嘉山、盱眙、六合、仪征县政府和淮宝办事处。1941年12月该机构撤销。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成立于1942年1月,由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改称,下辖高邮、盱眙、六合、嘉山、天长、来安、仪征7县及湖西、水南两个办事处。同年10月增设半塔、冶山2县。1943年2月该机构下辖津浦路东和津浦路西两个行政专员公署。淮南苏皖边区津浦路东行政专员公署成立于1943年2月,1945年9月该机构撤销。这三枚印章的发掘,见证了淮南抗日根据地民主政府建制演变的过程,证明了1946年7月前后华中第三行政专员公署机关北撤的途径。目前,3枚铜印皆保存于苏皖边区政府纪念馆。
背后的故事
1986年的情景再现……
神秘印章出土,老人怕招麻烦
7月的金湖,空气湿润,气候宜人,树木郁郁葱葱,水塘里荷花含苞待放。在金湖县档案馆专家的带领下,记者前往陈桥镇探访铜印发现地点,找到了当时挖出“官印”的农民伍华锋和妻子万书芳。他俩描述了三枚印章整个发现过程。
那是1986年3月的一天,弟兄分家要拆掉西厢屋,挖檐柱(建筑物檐下最外一列支撑屋檐的柱子,也叫外柱)时无意间在地下挖出这三枚铜印。“我们不知道是何时、什么原因埋在这里,也不知道这东西有什么价值,就去询问祖父伍发富。”伍华锋说,当时已是80岁高龄的祖父忠厚老实,识字不多,一生务农,他一看到这三枚印章,立即叫孙儿们赶紧收藏起来,不要引来麻烦。我们好奇地询问原委。他说,“这些东西埋在这里已快40年了,自己险些为它丢了性命。”
时间回溯到1946年……
阴差阳错,老乡收下3枚印章
为避搜查,老乡把印章埋藏起来
时间回到1946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一队北撤的新四军来到伍发富家所在的庄子上,要渡过三河继续向北撤退。因天色已晚,他们对河北岸的情况不完全掌握,为安全考虑就暂时驻营庄上。
当时,伍发富家东距南堆老三河古渡口约300米,是一个四合院,相对比较安全。来了几个人好像是新四军的首长,一进来就把房门关上,院内和门外都设置了岗哨。伍发富安排好晚饭后一家人就住在西厢屋里,不敢多问,也不敢出去。第二天一早,驻扎的新四军就准备渡过三河向北走了。临走前,新四军战士在院外将一些文件集中烧毁,留下一堆纸灰。这时,有一位新四军干部模样的人送给伍发富一件白褂子穿穿,爷爷高兴地收下了。待新四军走后不久,爷爷才发现褂子口袋里装有这三枚印章。
新四军走了将近20分钟,国民党军队就来了,此前还在为印章怎么办犯愁的伍发富赶紧把印章埋在灶屋檐柱下。
伍发富告诉伍华锋,国民党军队来了后,对新四军住宿的庄子进行了彻底搜索,翻箱倒柜连马桶下面都没放过,没找到任何东西,就将伍发富绑在家中的柱子上,用竹制的扫帚拷打,非逼着他交出些东西。伍发富此时知道印章不能落入敌人手中,就咬牙硬说新四军走前已经把所有文件东西烧掉了,什么也没留下,和他们庄稼人不熟也不会有什么东西交代。国民党军队最后看实在不像有东西留下,只能悻悻离开。而伍发富由于被敌人捆绑的时间长了,两条胳膊很长时间不能动弹,至今遇到阴雨雪天还会疼痛。
三枚印章被伍发富深埋在地下,由于不知道这东西的重要性,时间一长,伍发富也就渐渐淡忘了此事。
再回到1986年……
挖出十多天,印章就上交党史部门
挖出印章后,由于不知道上面到底是什么字,印章就一直放在伍家角落里。有时小孩玩钱堆子时,就把它们拿出来作为冲钱堆子、磨铜板的玩具,这印章越磨越亮字迹越来越清楚。有一天。当时的乡里文书伍光才到伍发富家里来看到了印章,认为这几块铜疙瘩上面有刻印也许有些价值,就叫拿到街上找刻章的工匠辨认。这才知道这三枚铜章是中共根据地的“官印”。
1986年3月底的一天下午,金湖县党史办公室接到陈桥镇党委办公室的电话,说南堆村二组村民伍华锋家发掘出三枚根据地时期的印章。党史办副主任邵福增、陈学文两人随即前往伍华锋家。伍华锋一家热情接待,拿出三枚印章给他们看,由于印章锈迹斑斑,加上又是篆体字,一时难以辨认清楚。他们随即向市党史工办作了汇报,并按市领导的意见,将印章上交上级党史部门收藏。此时距印章被挖出只有十几天。
关键字: 内容标签:褂子,搜查,印章,老乡,里装,新四军送褂子 搜查 印章 老乡 里装 新四军送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113
江苏省档案局
联合出品
本期协办单位
淮安市档案馆
金湖县档案馆
本期撰稿人
江苏省档案局 杨益群 蔡红
淮安市档案局 谈有法 顾文
金湖县档案局 束小平
雷兴科 陈力非
扬子晚报记者 徐醒
鸣谢
金湖县党史工委 陈学文
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向江苏省档案馆提供档案征集线索,联系电话025-83591838
珍贵印章
3枚铜印章各有一斤多重
三枚印章皆篆刻阳文,一枚刻为“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之印”,外形完好,长、宽、高(钮顶至底部)均为6厘米,铜质,重695克。第二枚刻为“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印”,外形完好,缺钮,长、宽均为7.5厘米,高3厘米,铜质,重587克。第三枚刻为“淮南苏皖边区津浦路东行政专员公署印”,缺钮,长、宽均为7.4厘米,高1.3厘米,铜质,重549克。
关于三枚印章的历史,金湖县档案馆专家雷兴科告诉记者,三枚铜印是1946年7月华中第三行署从淮南北撤鲁南,途经金湖时遗失。
当时的情况是,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又挑起全面内战。1946年6月,从津浦路西到津浦路东,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大举进犯淮南解放区,7月底已侵占了金湖境内金沟河以西地区。9月22日,两淮失守,运河线被国民党军控制,高宝县(金湖县前身)干部武装100多人奉命北撤,金湖地区沦入敌手。淮宝北撤干部武装开始了收复失地的艰苦斗争。
见证根据地建制的演变
金湖县党史专家陈学文告诉记者,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于1940年4月成立,下辖来安、天长、高邮、嘉山、盱眙、六合、仪征县政府和淮宝办事处。1941年12月该机构撤销。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成立于1942年1月,由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改称,下辖高邮、盱眙、六合、嘉山、天长、来安、仪征7县及湖西、水南两个办事处。同年10月增设半塔、冶山2县。1943年2月该机构下辖津浦路东和津浦路西两个行政专员公署。淮南苏皖边区津浦路东行政专员公署成立于1943年2月,1945年9月该机构撤销。这三枚印章的发掘,见证了淮南抗日根据地民主政府建制演变的过程,证明了1946年7月前后华中第三行政专员公署机关北撤的途径。目前,3枚铜印皆保存于苏皖边区政府纪念馆。
背后的故事
1986年的情景再现……
神秘印章出土,老人怕招麻烦
7月的金湖,空气湿润,气候宜人,树木郁郁葱葱,水塘里荷花含苞待放。在金湖县档案馆专家的带领下,记者前往陈桥镇探访铜印发现地点,找到了当时挖出“官印”的农民伍华锋和妻子万书芳。他俩描述了三枚印章整个发现过程。
那是1986年3月的一天,弟兄分家要拆掉西厢屋,挖檐柱(建筑物檐下最外一列支撑屋檐的柱子,也叫外柱)时无意间在地下挖出这三枚铜印。“我们不知道是何时、什么原因埋在这里,也不知道这东西有什么价值,就去询问祖父伍发富。”伍华锋说,当时已是80岁高龄的祖父忠厚老实,识字不多,一生务农,他一看到这三枚印章,立即叫孙儿们赶紧收藏起来,不要引来麻烦。我们好奇地询问原委。他说,“这些东西埋在这里已快40年了,自己险些为它丢了性命。”
时间回溯到1946年……
阴差阳错,老乡收下3枚印章
为避搜查,老乡把印章埋藏起来
时间回到1946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一队北撤的新四军来到伍发富家所在的庄子上,要渡过三河继续向北撤退。因天色已晚,他们对河北岸的情况不完全掌握,为安全考虑就暂时驻营庄上。
当时,伍发富家东距南堆老三河古渡口约300米,是一个四合院,相对比较安全。来了几个人好像是新四军的首长,一进来就把房门关上,院内和门外都设置了岗哨。伍发富安排好晚饭后一家人就住在西厢屋里,不敢多问,也不敢出去。第二天一早,驻扎的新四军就准备渡过三河向北走了。临走前,新四军战士在院外将一些文件集中烧毁,留下一堆纸灰。这时,有一位新四军干部模样的人送给伍发富一件白褂子穿穿,爷爷高兴地收下了。待新四军走后不久,爷爷才发现褂子口袋里装有这三枚印章。
新四军走了将近20分钟,国民党军队就来了,此前还在为印章怎么办犯愁的伍发富赶紧把印章埋在灶屋檐柱下。
伍发富告诉伍华锋,国民党军队来了后,对新四军住宿的庄子进行了彻底搜索,翻箱倒柜连马桶下面都没放过,没找到任何东西,就将伍发富绑在家中的柱子上,用竹制的扫帚拷打,非逼着他交出些东西。伍发富此时知道印章不能落入敌人手中,就咬牙硬说新四军走前已经把所有文件东西烧掉了,什么也没留下,和他们庄稼人不熟也不会有什么东西交代。国民党军队最后看实在不像有东西留下,只能悻悻离开。而伍发富由于被敌人捆绑的时间长了,两条胳膊很长时间不能动弹,至今遇到阴雨雪天还会疼痛。
三枚印章被伍发富深埋在地下,由于不知道这东西的重要性,时间一长,伍发富也就渐渐淡忘了此事。
再回到1986年……
挖出十多天,印章就上交党史部门
挖出印章后,由于不知道上面到底是什么字,印章就一直放在伍家角落里。有时小孩玩钱堆子时,就把它们拿出来作为冲钱堆子、磨铜板的玩具,这印章越磨越亮字迹越来越清楚。有一天。当时的乡里文书伍光才到伍发富家里来看到了印章,认为这几块铜疙瘩上面有刻印也许有些价值,就叫拿到街上找刻章的工匠辨认。这才知道这三枚铜章是中共根据地的“官印”。
1986年3月底的一天下午,金湖县党史办公室接到陈桥镇党委办公室的电话,说南堆村二组村民伍华锋家发掘出三枚根据地时期的印章。党史办副主任邵福增、陈学文两人随即前往伍华锋家。伍华锋一家热情接待,拿出三枚印章给他们看,由于印章锈迹斑斑,加上又是篆体字,一时难以辨认清楚。他们随即向市党史工办作了汇报,并按市领导的意见,将印章上交上级党史部门收藏。此时距印章被挖出只有十几天。
关键字: 内容标签:褂子,搜查,印章,老乡,里装,新四军送褂子 搜查 印章 老乡 里装 新四军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推荐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