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陈寅恪出高考怪题:以"孙行者"为上联要求对下联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政协报 
 
据穆凤良、许建平的《译德载物:清华人文学者对中国翻译的贡献》(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记载,1932年,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为该校的高考国文试题出了一道作文题和一道怪题——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要求考生对出下联。 
  “孙行者”即《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家喻户晓、老少咸知,可让考生对对联,就有点难为这些中学生了。据说后来只有3位考生对上了,其中一位考生即今著名语言学家、北大中文系周祖谟教授。他们对的是“胡适之”,“孙”对“胡”(猢狲),“行”对“适”,“者”对“之”,答案是胡适的名字,相当有趣,大大出乎陈寅恪的意料。
  当时人们都认为陈寅恪是故意要调侃好友胡适之的。其实陈寅恪的标准答案是“王引之”(清代训诂学家)或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根本就没有调侃胡适的意思。
  陈寅恪出此题是为了考察学生的文字、声调、词汇、语法、文学等方面的国学水平。他在《<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考察了“孙悟空”之所以叫“孙行者”的民俗学原因:“印度的故事书《维摩诘经》《文殊问疾品》传入中国,被南北朝的高僧僧佑改编为《出三藏记集》,吴承恩后来读到了此书。孙行者名字的来历,实为玄奘西天取经时,一个胡僧为之带路。胡僧与猢狲谐音,加之汉人好热闹,戏传为‘孙行者’。”
  陈寅恪的出题说明:“对对子”包含了微观与宏观的文化,也蕴含了语言的共性与个性。难怪他出的这套汉语试卷题被清华大学采用了。
  赖晨

关键字: 内容标签:高考,上联,下联,陈寅恪,孙行者高考 上联 下联 陈寅恪 孙行者
下一篇:韩复渠曾苛刻管理公务人员 参加朝会迟到严惩不贷||上一篇:胡适曾推崇《病榻梦痕录》 奉为中国自传文学典范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