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鲁班设计"钩强"军中流行 唐朝官员拔河大挑战(1)

编辑:秋痕 来源:网易
 
《封氏闻见录》中记载:“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以正月望日为之。相传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景龙四年二月二十九日(公元710年4月2日),后中宗在长安梨园球场观看了中央政府机构的一次拔河比赛。参加者有“中书门下供奉官五品以上、文武三品以上并请学土等”,比赛双方的情绪很高,争夺十分激烈。

    拔河是如何来的?

    在古代社会,当春天来临之时,常会举行拔河比赛。拔河的古称,又称强钩、牵钩、拖钩,是传统的集体角力竞技项目,始于距今二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楚国。

    鲁班设计“钩强”牵戏军中成流行

    楚国地处大江南北,水道纵横,除陆军外,还有一支强大的水军舟师。楚、吴两国进行水上舟战时,楚国聘请来楚地游历的鲁国名匠鲁班为其设计一种名为“钩强”的器具,专门用于水上作战。《荆楚岁时记》言:“施钩之戏,以绠作篾缆,相(系)绵亘数里,鸣鼓牵之……。公输子游楚,为舟戏,其退则钩之,进则强之,名钩强,遂以败越。以钩为戏,意起于此。”也就是说在舟战中,公输般设计的“钩强”在占优势时可勾住敌舟,不让其逃脱,在失利时可以用它抵住敌舟,不让其接近,以免被俘。


    声势壮大的拔河比赛

    出于实战需要,于是“钩强”便在军队中用来作为军事训练的项目,相互对拉,成为健身练武活动。后来,梁文帝恐内乱,曾下令禁止,但禁而不绝。

    开始时,人们用竹篾作缆,在水中牵拉比赛,后来“钩强”从水上移到陆上,从军中流传至民间,基本动作也从“退则钩之,进则强(拒)之”,演变为单一的“钩”,即“拖”、“牵”技巧;拔河器具也从粗到细,由竹篾作缆到大麻绳替代;从无规则裁判到立大旗当河界为场地规则,用主持官把绳,启用裁判,“钩强”,渐渐演变成一种竞技项目,称为“牵钩”或“拖钩”,唐朝时始称之为“拔河”。

    《封氏闻见记》记载:“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旦望日为之。相传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梁简文临雍部,禁之而不能绝。古用篾缆,今则大麻绳,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前。分二朋,两勾齐挽当大旗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输,名曰拔河。”

    唐玄宗万人拔河显国威

    拔河在唐朝开展极为普遍,不仅从军队传到到了民间,且进入唐朝宫廷,成为宫廷的一种娱乐游戏,雅俗共赏,相演成趣,寓有深意,为各阶层民众所喜欢。

    唐中宗、唐玄宗对拔河皆大为提倡,允许宫女侍臣参加拔河。《新唐书·中宗记》载:“(景龙)三年(709)二月已丑,及皇后幸玄武门,观宫女拔河,为宫市以嬉。”

    “中宗时,曾以清明日御梨园球场,命侍臣为拔河之戏。时宰相、二驸马为东朋,三宰相、五将军为西朋。东用贵人多,西朋奏胜不平,请重定,不为改,西朋竟输。仆射韦巨源、少师康休璟年老,随绳而踣,久不能兴。上大笑,左右扶起。”

关键字: 内容标签:军中,唐朝,官员,鲁班,挑战,河大,流行,设计军中 唐朝 官员 鲁班 挑战 河大 流行 设计
下一篇:傅斯年儿子:在美国染上恶习 学业荒废||上一篇:1918年实业家陈栩曾研制国产牙粉 定名“无敌”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