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三十多公里的南京明城墙上,除了明城砖,还有哪些东西?“老南京”版曾经报道过,清凉门段城墙上有七八块“南无阿弥陀佛”碑,引起了很多读者探秘的兴趣。其实。城墙上的碑还有多块。近日,记者和南京文物爱好者王宁一起徒步明城墙,去寻找南京城墙上的古碑。金陵晚报记者 于峰
清凉门城墙上有两块碑
王宁告诉记者,据记载,明城墙一般五十年进行一次小修,清代光绪年间曾进行过一次大修,因此明城墙上留下了若干块各时期维修城墙的碑刻。“这些碑刻是南京城墙经历战火,后来进行维修的历史见证。”
记者和王宁首先来到清凉门段城墙,在清凉门大桥西南段墙体上,顺着王宁的指点,记者看到距离地面六七米的地方,城墙上镶嵌着两块方形古碑,上面隐隐约约似有字迹和数字。
古碑距离地面较高,需要拿望远镜才能看清楚。在花费大量时间后,记者和王宁基本上看清了两块碑文的铭文。
北侧石碑以数字为主,从右到左,为五行,有三十四个楷体字,分别是“长二拾六丈高台计四丈三尺脚深五尺头台宽一丈一尺五寸脚台宽一丈五尺五寸”。
南侧石碑则以文字为主。写着“善后工程局运司衔江苏江浦知县长沙黄国忠监修光绪十一年重修匠头王永发”三十三个楷体字。
监修者是“江浦知县”
记者看到,城墙上的两块古碑均为规则的正方形,碑宽约为0.4米,四周砖边平整,无凿刻痕迹。
古碑蕴藏着大量的信息,“这说明光绪十一年,即1885年,该段城墙进行过重修。”王宁说,清末,由于历经战火,南京城墙损毁严重,同治、光绪年间,南京的龙脖子、仪凤门、清凉门等被严重破坏过的城墙段都进行了重修。工程完毕后,负责官员在城墙上留下碑刻,记录重修事宜。
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的刘斌研究员告诉记者,这两块碑显示,光绪十一年,监督清凉门段城墙重修工程的官员是江浦知县、祖籍长沙的黄国忠,工地上的工头名叫王永发。
重修的明城墙到底有多长,规格又是怎样?古碑也给出了答案:重修的城墙长二十六丈,高四丈三尺,地基(即碑文中的“脚深”)深五尺,城墙上(即“头台”)宽一丈一尺五寸,底座宽(即“脚台”)一丈五尺五寸。
众所周知,清代的南京城,分为江宁、上元两个县,南京城墙显然不在江北江浦县的管辖范围内,江浦知县为什么会主持南京城内的城墙修缮工程呢?
挹江门城墙上也有“黄国忠”
《南京城墙志》记载,光绪年间,修复象山脚下(今挹江门南)城墙8.2丈,太平门东首(即“龙脖子”段)城墙15丈以及清凉门附近城墙的工程,都是黄国忠监修的。黄国忠在光绪十一年以江苏“遇缺即补”知县的身份主持城墙重修工程,第二年,他才被任命为江浦知县,因此,在清凉门城墙上留下来的记事碑上,留下了“江浦知县长沙黄国忠”的身份。
因此,在挹江门附近,同样能够找到和黄国忠有关的碑刻。果然,记者在挹江门南侧的城墙上先后找到了三块古碑,其两侧的两块是界碑,分别写“左界”、“右界”,标出那次维修工程的左右范围,中间的是记事碑,是一块长方形竖碑,高约85厘米,宽约42厘米,铭文为“光绪拾壹年岁次乙酉孟秋月 奉宪委修象山脚下城墙壹段计长捌丈贰尺 善后工程委员运司同衔江苏遇缺即补知县长沙黄国忠 监修 匠头王永发 葛庆林。”
刘斌研究员告诉记者,这通记事碑说明,修复挹江门附近城墙的,和修复清凉门城墙的,几乎是原班人马,负责人是黄国忠,工头是王永发。清凉门和挹江门两块记事碑上都有“光绪十一年”的时间,但黄国忠的身份不同,一个是“江浦知县”,一个是“遇缺即补知县”,这说明挹江门记事碑立的时间要早于清凉门记事碑,立碑之时,黄国忠还没有获得江浦知县的头衔,只是在等待空缺。
这里是“太平军破城处”
那么,挹江门以南的这段城墙因何被毁呢?王宁告诉记者,这段城墙是被太平军炸毁的,也就是著名的“太平军破城处”。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在仪凤门附近挖坑道填炸药,炸塌城墙,杀入南京,斩两江总督陆建瀛,一举占领南京。太平军轰塌的城墙就在今挹江门以南约150米处。后来,黄国忠监修的也就是这段城墙,并留下了“左界”碑、“右界”碑和记事碑。
不过,这种说法也遭到一些学者质疑,城墙学者杨国庆在《南京城墙志》中指出,太平军破城处并不在挹江门以南150米,而是更靠近仪凤门。黄国忠监修的这段城墙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崩塌,并非为太平军所炸毁。
明天,“老南京”版将继续带您去找南京城墙上的碑。
关键字: 内容标签:太平军,总督,南京,占领,斩杀,两江,明城墙,曾炸塌太平军 总督 南京 占领 斩杀 两江 明城墙 曾炸塌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清凉门城墙上有两块碑
王宁告诉记者,据记载,明城墙一般五十年进行一次小修,清代光绪年间曾进行过一次大修,因此明城墙上留下了若干块各时期维修城墙的碑刻。“这些碑刻是南京城墙经历战火,后来进行维修的历史见证。”
记者和王宁首先来到清凉门段城墙,在清凉门大桥西南段墙体上,顺着王宁的指点,记者看到距离地面六七米的地方,城墙上镶嵌着两块方形古碑,上面隐隐约约似有字迹和数字。
古碑距离地面较高,需要拿望远镜才能看清楚。在花费大量时间后,记者和王宁基本上看清了两块碑文的铭文。
北侧石碑以数字为主,从右到左,为五行,有三十四个楷体字,分别是“长二拾六丈高台计四丈三尺脚深五尺头台宽一丈一尺五寸脚台宽一丈五尺五寸”。
南侧石碑则以文字为主。写着“善后工程局运司衔江苏江浦知县长沙黄国忠监修光绪十一年重修匠头王永发”三十三个楷体字。
监修者是“江浦知县”
记者看到,城墙上的两块古碑均为规则的正方形,碑宽约为0.4米,四周砖边平整,无凿刻痕迹。
古碑蕴藏着大量的信息,“这说明光绪十一年,即1885年,该段城墙进行过重修。”王宁说,清末,由于历经战火,南京城墙损毁严重,同治、光绪年间,南京的龙脖子、仪凤门、清凉门等被严重破坏过的城墙段都进行了重修。工程完毕后,负责官员在城墙上留下碑刻,记录重修事宜。
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的刘斌研究员告诉记者,这两块碑显示,光绪十一年,监督清凉门段城墙重修工程的官员是江浦知县、祖籍长沙的黄国忠,工地上的工头名叫王永发。
重修的明城墙到底有多长,规格又是怎样?古碑也给出了答案:重修的城墙长二十六丈,高四丈三尺,地基(即碑文中的“脚深”)深五尺,城墙上(即“头台”)宽一丈一尺五寸,底座宽(即“脚台”)一丈五尺五寸。
众所周知,清代的南京城,分为江宁、上元两个县,南京城墙显然不在江北江浦县的管辖范围内,江浦知县为什么会主持南京城内的城墙修缮工程呢?
挹江门城墙上也有“黄国忠”
《南京城墙志》记载,光绪年间,修复象山脚下(今挹江门南)城墙8.2丈,太平门东首(即“龙脖子”段)城墙15丈以及清凉门附近城墙的工程,都是黄国忠监修的。黄国忠在光绪十一年以江苏“遇缺即补”知县的身份主持城墙重修工程,第二年,他才被任命为江浦知县,因此,在清凉门城墙上留下来的记事碑上,留下了“江浦知县长沙黄国忠”的身份。
因此,在挹江门附近,同样能够找到和黄国忠有关的碑刻。果然,记者在挹江门南侧的城墙上先后找到了三块古碑,其两侧的两块是界碑,分别写“左界”、“右界”,标出那次维修工程的左右范围,中间的是记事碑,是一块长方形竖碑,高约85厘米,宽约42厘米,铭文为“光绪拾壹年岁次乙酉孟秋月 奉宪委修象山脚下城墙壹段计长捌丈贰尺 善后工程委员运司同衔江苏遇缺即补知县长沙黄国忠 监修 匠头王永发 葛庆林。”
刘斌研究员告诉记者,这通记事碑说明,修复挹江门附近城墙的,和修复清凉门城墙的,几乎是原班人马,负责人是黄国忠,工头是王永发。清凉门和挹江门两块记事碑上都有“光绪十一年”的时间,但黄国忠的身份不同,一个是“江浦知县”,一个是“遇缺即补知县”,这说明挹江门记事碑立的时间要早于清凉门记事碑,立碑之时,黄国忠还没有获得江浦知县的头衔,只是在等待空缺。
这里是“太平军破城处”
那么,挹江门以南的这段城墙因何被毁呢?王宁告诉记者,这段城墙是被太平军炸毁的,也就是著名的“太平军破城处”。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在仪凤门附近挖坑道填炸药,炸塌城墙,杀入南京,斩两江总督陆建瀛,一举占领南京。太平军轰塌的城墙就在今挹江门以南约150米处。后来,黄国忠监修的也就是这段城墙,并留下了“左界”碑、“右界”碑和记事碑。
不过,这种说法也遭到一些学者质疑,城墙学者杨国庆在《南京城墙志》中指出,太平军破城处并不在挹江门以南150米,而是更靠近仪凤门。黄国忠监修的这段城墙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崩塌,并非为太平军所炸毁。
明天,“老南京”版将继续带您去找南京城墙上的碑。
关键字: 内容标签:太平军,总督,南京,占领,斩杀,两江,明城墙,曾炸塌太平军 总督 南京 占领 斩杀 两江 明城墙 曾炸塌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