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揭秘古代县令并不都是七品官 有的高居正五品(1)

编辑:秋痕 来源:米尔社区
 
在很多影视作品和戏剧中,县令大多为七品官。特别是豫剧名家牛得草领衔主演的豫剧《七品芝麻官》(又名《唐知县审诰命》)于1979年由北京电影制片拍成戏曲电影后。 


  随着唐知县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名言家喻户晓、风靡一时,不少观众误以为县令都为“七品官”。 


  于是,“七品芝麻官”几乎成了知县的同义词。其实,知县也是分等级的,古代县令并非都是七品官,有的甚至高居到正五品——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官分九品,每一品又有正从之分。 


  “官分九品”源自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从第一品到第九品,共分九等。 


  不过,历史上各朝代的具体划分略有差异,北魏时期共分为三十等。隋及元、明、清等朝代则分为九品十八级。古代的知县确实大多官列正七品,但历史上不少朝代都有“例外”。 


  因为古代京城所在的县叫“赤县”,在“赤县”做知县,品秩从优。隋炀帝时,京城所在的大兴(万年)和长安,东都所在的洛阳和河南,四县的县令都被封为正五品。 


  金朝中都所在的宛平和大兴,知县都是从六品。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各县按人口多少划分等级,江北六千户以上和江淮以南三万户以上,都划作“上县”。 


  “上县”的知县都是从六品。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开始按经济发展状况区分各县等级,每年征收田赋满十万石的县称为“上县”,知县也是从六品。 


  清代,全国共有一千多个县,其中四个地位特殊的县其知县均官居正六品。 


  这四位“六品县令”分别为北京顺天府所辖的大兴和宛平县令、盛京所在的承德(沈阳)以及孔子的家乡曲阜县令。 

关键字: 内容标签:都是,县令,高居,揭秘,五品,古代,七品官都是 县令 高居 揭秘 五品 古代 七品官
下一篇:文献称樱花起源于中国 唐代时被日本朝拜者带回||上一篇:默片"盘丝洞"87年后归国首映 一度被认为失传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