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德州”
如今距苏禄王万里访华已近600年,苏禄王后裔安静还守在祖先的陵墓旁,正打算给即将出生的孩子取一个好听的中国名字。
与几代人争取独立并陷入武装冲突的菲律宾苏禄王室后裔不同,当年在华守墓的苏禄王亲眷早已融入中国社会,与世无争。受到儒家文化和西北回教交织影响的苏禄王后裔,不仅建起了青砖灰瓦的清真寺,而且其后人还科举及第,有的甚至成为民族将领。
“沙巴资源很丰富,我在沙巴觉得像在家里。”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躺在病床上的苏禄王朝“末代皇帝”吉拉姆三世仍在怀念今天属于马来西亚,但400年前曾是苏禄苏丹的那块儿领土。针对上月初的那场冲突,吉拉姆三世毫不讳言地说,冲突的直接原因就是自己的追随者回到沙巴故土却屡次被欺负和虐待。
在万里之外的德州北营村苏禄王御园里,作为管理员的“80后”王室后裔安静虽谈不上“乐不思蜀”,但她笑着告诉齐鲁晚报记者,这里的王族后裔早已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了,没有王族的感受,也不会想着那块儿重洋远隔的“故土”,“现在因守墓而发展起来的北营村,每家每户都可以用我的名字来形容。”
苏禄王的葬身之地最早并无村落,居民除王妃、王子及侍从十人外,就是明王朝从历城迁来三户回民:马丑斯、陈咬柱、夏乃马,由他们负责王墓的祭祀、耕种祭田及家务杂役,所有人同住墓侧。
“史料记载说,王子跟随仆人学会了地方话,甚至很德州,当地人也对两位为父守孝的外国王子敬重有加。”王守栋说。
实际上,在苏禄王访明时期,苏禄王国还处于相当原始的发展阶段,民众主要靠打捞浅海珍珠为业,与明王朝的社会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按照大明礼制,守孝三年期满后,王子等守墓人员都可以离华归国,但他们放弃了回国耕海,而是以“耕读”为业,成了德州的平常百姓。
不仅如此,两位王子还为子嗣取姓“安”、“温”,并按照中国传统习俗,取“吉名”与“佳名”。随后从明朝至清朝期间,苏禄王后裔正式“以温、安为姓入籍德州”,成为清朝编户齐民,并逐渐融入回族,结束了在华客居生活。
安静指着苏禄王墓一侧的清真寺,这座红门青瓦的清真寺与传统清真寺风格不同,安静说,这是明时期的建筑风格,“虽然翻修了几次,门内也有拱形屋顶,但是整体风格还是延续下来了。”
虽然生活习俗与当地人接近,但在祭祀苏禄王时,后裔还是按照伊斯兰教习俗念《古兰经》纪念,并没有仿效当地的祭祀仪式。
“不过,德州当地的家族文化逐渐影响着这个新兴的王室家族。”王守栋说,在德州,卢氏和田氏两个名门望族延续400多年,科举入仕的门风使得家族得以兴旺,安、温家族孩童在清真寺接受伊斯兰教基础普及教育后,也学习汉字的识读、句读以及《三字经》、《百家姓》等。此后,家族中出了十几位秀才,清初,温泮还成为家族第一位举人,官至广东按察司知事。温宪则通过科举入仕,累官至知府、道台。直到今天,苏禄王后裔中安、温两姓的老人一谈起“温知府”的事,无不津津乐道、引以为荣。民国时期,安、温家族还在西北军中出了一位“不侍二主”的名将安树德。
如今,在苏禄王墓周围,仍居住着大部分苏禄王室后裔的子孙。不过,安静说,随着观念开放,越来越多的王室后裔去外省发展,通婚也不再只限于族内。“解放前只允许族内通婚,现在同族通婚选择面那么窄,大家也就不讲那些了。”安静说。
近两年,菲律宾苏禄王室后裔访华祭祖愈发频繁,北营村的安、温家族也有更多机会听到来自家乡的声音。
“看着都挺亲切的,不过也只是互相问候一下。”安砚春笑着说,他会惦记苏禄群岛那边的“亲戚”。他相信中菲关系会逐渐缓和,他们回菲律宾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期望那时能做个友谊使者。
关键字: 内容标签:庄稼汉,来华,山东,已成,后裔,明代,国王庄稼汉 来华 山东 已成 后裔 明代 国王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如今距苏禄王万里访华已近600年,苏禄王后裔安静还守在祖先的陵墓旁,正打算给即将出生的孩子取一个好听的中国名字。
与几代人争取独立并陷入武装冲突的菲律宾苏禄王室后裔不同,当年在华守墓的苏禄王亲眷早已融入中国社会,与世无争。受到儒家文化和西北回教交织影响的苏禄王后裔,不仅建起了青砖灰瓦的清真寺,而且其后人还科举及第,有的甚至成为民族将领。
“沙巴资源很丰富,我在沙巴觉得像在家里。”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躺在病床上的苏禄王朝“末代皇帝”吉拉姆三世仍在怀念今天属于马来西亚,但400年前曾是苏禄苏丹的那块儿领土。针对上月初的那场冲突,吉拉姆三世毫不讳言地说,冲突的直接原因就是自己的追随者回到沙巴故土却屡次被欺负和虐待。
在万里之外的德州北营村苏禄王御园里,作为管理员的“80后”王室后裔安静虽谈不上“乐不思蜀”,但她笑着告诉齐鲁晚报记者,这里的王族后裔早已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了,没有王族的感受,也不会想着那块儿重洋远隔的“故土”,“现在因守墓而发展起来的北营村,每家每户都可以用我的名字来形容。”
苏禄王的葬身之地最早并无村落,居民除王妃、王子及侍从十人外,就是明王朝从历城迁来三户回民:马丑斯、陈咬柱、夏乃马,由他们负责王墓的祭祀、耕种祭田及家务杂役,所有人同住墓侧。
“史料记载说,王子跟随仆人学会了地方话,甚至很德州,当地人也对两位为父守孝的外国王子敬重有加。”王守栋说。
实际上,在苏禄王访明时期,苏禄王国还处于相当原始的发展阶段,民众主要靠打捞浅海珍珠为业,与明王朝的社会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按照大明礼制,守孝三年期满后,王子等守墓人员都可以离华归国,但他们放弃了回国耕海,而是以“耕读”为业,成了德州的平常百姓。
不仅如此,两位王子还为子嗣取姓“安”、“温”,并按照中国传统习俗,取“吉名”与“佳名”。随后从明朝至清朝期间,苏禄王后裔正式“以温、安为姓入籍德州”,成为清朝编户齐民,并逐渐融入回族,结束了在华客居生活。
安静指着苏禄王墓一侧的清真寺,这座红门青瓦的清真寺与传统清真寺风格不同,安静说,这是明时期的建筑风格,“虽然翻修了几次,门内也有拱形屋顶,但是整体风格还是延续下来了。”
虽然生活习俗与当地人接近,但在祭祀苏禄王时,后裔还是按照伊斯兰教习俗念《古兰经》纪念,并没有仿效当地的祭祀仪式。
“不过,德州当地的家族文化逐渐影响着这个新兴的王室家族。”王守栋说,在德州,卢氏和田氏两个名门望族延续400多年,科举入仕的门风使得家族得以兴旺,安、温家族孩童在清真寺接受伊斯兰教基础普及教育后,也学习汉字的识读、句读以及《三字经》、《百家姓》等。此后,家族中出了十几位秀才,清初,温泮还成为家族第一位举人,官至广东按察司知事。温宪则通过科举入仕,累官至知府、道台。直到今天,苏禄王后裔中安、温两姓的老人一谈起“温知府”的事,无不津津乐道、引以为荣。民国时期,安、温家族还在西北军中出了一位“不侍二主”的名将安树德。
如今,在苏禄王墓周围,仍居住着大部分苏禄王室后裔的子孙。不过,安静说,随着观念开放,越来越多的王室后裔去外省发展,通婚也不再只限于族内。“解放前只允许族内通婚,现在同族通婚选择面那么窄,大家也就不讲那些了。”安静说。
近两年,菲律宾苏禄王室后裔访华祭祖愈发频繁,北营村的安、温家族也有更多机会听到来自家乡的声音。
“看着都挺亲切的,不过也只是互相问候一下。”安砚春笑着说,他会惦记苏禄群岛那边的“亲戚”。他相信中菲关系会逐渐缓和,他们回菲律宾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期望那时能做个友谊使者。
关键字: 内容标签:庄稼汉,来华,山东,已成,后裔,明代,国王庄稼汉 来华 山东 已成 后裔 明代 国王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推荐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