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陡直得连鸟轻易都飞不过的山崖,7个人修了三年
在这样一个陡壁上花那么大力气修建这个水渠,有必要吗?
由于隘门以下的几个村子处在海拔较高的半山腰,天干时缺水,特别是农业用水。我们至今在水渠内(采访时稻谷已收,渠内没水)及两边仍看到下面村庄村民牵的饮用水管,他们的饮用水至今不能自给,需到更高山上引泉水。
村民当时向永顺县政府打报告,请求支援修建水库,引水灌溉稻田。但依据当地地势,在悬崖另一边的山谷修建水库后,水也无法到达田里。因此县政府回复,只要当地村民把水沟(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水泥沟,据兰花洞村村支书汪金翠介绍,这是2006年为灌溉烟田加修的,原来的水沟为石沟)先修好,县里就会动员全县力量为该村建水库。
隘门渠,即是兰花洞村村民们为水库所准备的水渠。他们开始打算从永顺塔卧镇请石匠来帮忙,石匠来看了后说,建好水渠需要花三年时间,日夜工作,提出村里要出300斤茶油,用来点灯照明。这是村民的说法,实际上就是要报酬。这是当时村里满足不了的要求。
只有自食其力。由一个叫向仕贵的大队长(相当于现村委会主任)牵头,从每个生产队(相当于现在的组)抽一名劳动力。当时的吴鼻大队(即后来的吴鼻村,今并入兰花洞村)有7个生产队,共7人,另外抽7个人作为候补人员,其中也有女性,来开辟隘门渠。从1969年开始,这7个人专事修建水渠,以抵消每个村民要完成的“工分”(一种农业计划经济派给任务)。
因为物资匮乏,水渠也是陆陆续续修成。缺开山用的炸药,到近100公里外的永顺县城购买炸药,来回要两天。缺资金,就派人外出打工,挣钱回来买炸药。拖延了时间,加上工程艰险,陆陆续续搞了三年。
修建水渠的工人怎么挑选?当年参与修建水渠的“七勇士”之一向仕银告诉我们,比如他自己在生产队担任队长,因对村民管理太严格,被推选去修隘门渠,“把我派去他们可以偷点懒”。“七勇士”中健在的另一人陈安国是残疾人,一条腿有点跛,村民嫌他做工慢,影响本生产队成绩,所以被派去修隘门渠。
65岁的陈安国虽然腿残疾,但仍能在危险没有任何护栏的隘门渠上行走自如,谈论当年往事。陈安国回忆,当时修建水渠时,本来是从吴鼻村一头开始修,但由于那头崖壁太陡直,1969年冬天,才修了三个月就停止了,改从另一头,隘门(柳树坪组)方向往外修,因为那头崖壁稍缓,石头也松一些,但也非常危险。
当时他们是没有选择的。
为了方便工作,大队长向仕贵把7个工人集中到他家食宿。没想到中途唯一一次遇险竟然是带头的大队长向仕贵。据向仕银讲述,向仕贵有一次在悬崖上打炮眼时,因为站着打太高,蹲着打太低,便用背篓垫着屁股,坐着打炮眼,没想到放在崖边的背篓滑掉,差点翻身跌落山崖。向仕贵当时稳住了身体,死里逃生,上世纪90年代在一场车祸中去世。
向仕贵带领村民不论严寒酷暑,在悬崖上鏖战了三年,最终完工。实际上中途有两人因事离开,真正做完工程的就5个人。尽管这个工程没有河南林县的红旗渠(干渠长70.6公里,各分干渠、支渠、斗渠共计全长约1500公里,花费了数万劳力)长而浩大,但就劳动强度和艰难程度比后者一点也不差,施工的险要也不逊于后者,隘门渠下山崖有三四百米高,陡直得连鸟轻易都飞不过。
关键字: 内容标签:陡直,峭壁,被遗忘,隘门渠陡直 峭壁 被遗忘 隘门渠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在这样一个陡壁上花那么大力气修建这个水渠,有必要吗?
由于隘门以下的几个村子处在海拔较高的半山腰,天干时缺水,特别是农业用水。我们至今在水渠内(采访时稻谷已收,渠内没水)及两边仍看到下面村庄村民牵的饮用水管,他们的饮用水至今不能自给,需到更高山上引泉水。
村民当时向永顺县政府打报告,请求支援修建水库,引水灌溉稻田。但依据当地地势,在悬崖另一边的山谷修建水库后,水也无法到达田里。因此县政府回复,只要当地村民把水沟(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水泥沟,据兰花洞村村支书汪金翠介绍,这是2006年为灌溉烟田加修的,原来的水沟为石沟)先修好,县里就会动员全县力量为该村建水库。
隘门渠,即是兰花洞村村民们为水库所准备的水渠。他们开始打算从永顺塔卧镇请石匠来帮忙,石匠来看了后说,建好水渠需要花三年时间,日夜工作,提出村里要出300斤茶油,用来点灯照明。这是村民的说法,实际上就是要报酬。这是当时村里满足不了的要求。
只有自食其力。由一个叫向仕贵的大队长(相当于现村委会主任)牵头,从每个生产队(相当于现在的组)抽一名劳动力。当时的吴鼻大队(即后来的吴鼻村,今并入兰花洞村)有7个生产队,共7人,另外抽7个人作为候补人员,其中也有女性,来开辟隘门渠。从1969年开始,这7个人专事修建水渠,以抵消每个村民要完成的“工分”(一种农业计划经济派给任务)。
因为物资匮乏,水渠也是陆陆续续修成。缺开山用的炸药,到近100公里外的永顺县城购买炸药,来回要两天。缺资金,就派人外出打工,挣钱回来买炸药。拖延了时间,加上工程艰险,陆陆续续搞了三年。
修建水渠的工人怎么挑选?当年参与修建水渠的“七勇士”之一向仕银告诉我们,比如他自己在生产队担任队长,因对村民管理太严格,被推选去修隘门渠,“把我派去他们可以偷点懒”。“七勇士”中健在的另一人陈安国是残疾人,一条腿有点跛,村民嫌他做工慢,影响本生产队成绩,所以被派去修隘门渠。
65岁的陈安国虽然腿残疾,但仍能在危险没有任何护栏的隘门渠上行走自如,谈论当年往事。陈安国回忆,当时修建水渠时,本来是从吴鼻村一头开始修,但由于那头崖壁太陡直,1969年冬天,才修了三个月就停止了,改从另一头,隘门(柳树坪组)方向往外修,因为那头崖壁稍缓,石头也松一些,但也非常危险。
当时他们是没有选择的。
为了方便工作,大队长向仕贵把7个工人集中到他家食宿。没想到中途唯一一次遇险竟然是带头的大队长向仕贵。据向仕银讲述,向仕贵有一次在悬崖上打炮眼时,因为站着打太高,蹲着打太低,便用背篓垫着屁股,坐着打炮眼,没想到放在崖边的背篓滑掉,差点翻身跌落山崖。向仕贵当时稳住了身体,死里逃生,上世纪90年代在一场车祸中去世。
向仕贵带领村民不论严寒酷暑,在悬崖上鏖战了三年,最终完工。实际上中途有两人因事离开,真正做完工程的就5个人。尽管这个工程没有河南林县的红旗渠(干渠长70.6公里,各分干渠、支渠、斗渠共计全长约1500公里,花费了数万劳力)长而浩大,但就劳动强度和艰难程度比后者一点也不差,施工的险要也不逊于后者,隘门渠下山崖有三四百米高,陡直得连鸟轻易都飞不过。
关键字: 内容标签:陡直,峭壁,被遗忘,隘门渠陡直 峭壁 被遗忘 隘门渠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