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魔镜”的幻像:一个晚清的故事的知识考古(1)

编辑:秋痕 来源:光明网
 

马戛尔尼使团觐见乾隆



在中国工作、生活将近60年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花甲忆记: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中讲了一个离奇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1816年,英国使团来华,英王送给嘉庆皇帝的礼品中有一只威力巨大的凸透镜。使团甫离京师,清廷即急召朝臣会商对策。众大臣均认定此魔镜是可使英邦君主窥视清宫内廷的一只魔眼,遂决议将其打碎埋入土中。丁氏随后说:这个故事可能是真的,尽管我还没能证实。
尽管丁韪良谨慎地说没得到证实,但这个“魔镜”的故事,却在中西方社会中流传甚广,甚至许多人都以此来作为清朝统治集团愚昧无知、腐朽不堪的例证。从历史事实来看,对这个故事进行证伪并不难,而围绕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观念模式,却有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近代之前,英国先后共有三次派出使团出访中国,且都在乔治三世(1760-1820在位)任期。第一次是在1787年,那时的航海条件还很落后,由于风暴和疾病的肆虐,使团被迫于中途返航。第二次就是以马戛尔尼勋爵为正使的著名访问,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8月,使团顺利抵达中国并觐见乾隆皇帝。其所提请允许英国派遣贸易代表居住中国管理中英贸易等要求,为乾隆皇帝所拒绝。其后由于跪拜礼仪的矛盾,使团于9月初被遣回国。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到达中国的使团,是英王乔治三世第三次派遣出使中国的使团,以阿美士德(Lord Amherst,清朝官方译为罗尔美都)为正使。
使团副使之一斯当东曾经随父作为马戛尔尼使团的成员面见乾隆皇帝。当时斯当东年仅十二岁,由于他机敏聪慧,并且会说汉语,得到乾隆皇帝称赞,并亲手解下一个随身佩戴的荷包送给他。当时,身为皇子的顒琰(即后来的嘉庆皇帝)亦在场,可以说双方对因为觐见礼仪的争执而引发的不快都有记忆。时过二十三年,斯当东对当年那场麻烦仍记忆犹新,怕牵扯到新的争论中去,因此将自己第一次来华时所用的名字多玛斯当东改为司当东。不过嘉庆皇帝依然注意到这个名字,命人查明此司当东是否就是当年随父来华之斯当东。在回答质疑时,斯当东只好编了一些谎话来加以掩饰(历史学家Alexander Pearson对此有论述)。可以看出,在这次觐见之前,已经埋下许多复杂的因素,觐见结果变得难以预测。


关键字: 内容标签:幻像,晚清,魔镜,考古,故事,知识幻像 晚清 魔镜 考古 故事 知识
下一篇:寒山寺《枫桥夜泊》诗碑在抗战时的传奇经历(3)||上一篇: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秘密任务是“找钱”?(2)
分享到
推荐好文